生活自主 能文能武
97岁的他 有一套养生“秘诀”
口述:杜义兴 整理:郑宇恒 摄影:陈业
我是1928年出生的,今年97岁,我的老伴比我小4岁,平时就我俩自己生活,家务活由我承包,不需子女太过操心。
除了耳朵听不清、膝盖吃不消走动以外,我的身体没别的毛病,尤其是记忆力格外好,能背下11个家庭成员的电话号码。有人好奇如何保持健康,今天就来讲一讲我的故事。
年少求学磨砺心志
我是东阳市南马镇后杜村人,自小家境贫寒,临小学毕业时,我父亲与我说:“若是能考上公费中学,就让你读书,考不上,就在家里种田。”
当时几所省立中学为资助成绩优秀、家境不好的学生,设立公费名额。我发奋苦读,放假在家时,白天干农活,晚上点油灯复习。有目标就有动力,那时我全然不觉辛苦,反而从中得到磨炼,甚至希望入学考试的题目能出得更难一些,这样考上的希望就更大。
考试前,我填好《家境贫寒申请表》,自己步行前往县、乡两级政府审核、盖章,做好准备。由于各个学校单独考试招录,考点与考试时间均错开,我就与几个同学商量,报考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初级中学(简称联初)与金华中学,第一天跑了75里路,赶到永康麻车头考联初,第二天又走了120里路赶到金华蒲塘考金华中学,算上来回,这两场考试竟走了300多里路。
最终,我在全省报考的1000多人中,考进前14名,获得公费就读联初的资格,不仅学费、课本费、餐费全免,还在入学时发了一套童子装。
入学时,联初位于丽水碧湖,由于日寇的飞机时常骚扰,警报一响,所有师生马上疏散至学校附近的李子林中,我们只能在战争的阴影下上课。
丽水沦陷后,学校迁至景宁畲族自治县,自费生大多转学到东阳中学,公费生都继续随校。每当假期快结束,我与同学们约定好日期与地点,一同步行前往学校,永康方岩、缙云壶镇、丽水大港头……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要走7天才能抵达。
过去环境艰苦,我们外地学子还水土不服,几乎每个月都会得一次疟疾,靠吃奎宁丸治疗,直到放假回家才不复发。由于身体虚弱,甚至有两位东阳籍同学夭折,同乡都去悼念。
初中吃了学校离家远的苦,我在考高中时,公费考入位于磐安大皿的省立宁波中学,离家90里路,只需一天就能走到。可一个学期后,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宁波,我又开始长途跋涉的求学路,每天走七八十里路,刚好6天到校。
也正是在高中,我发现了自己对运动的喜爱,在课余时间打篮球、排球与网球,还是学校第二梯队的排球队队员,到校外参加比赛。当时省立高中学生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每周上军训课,要打绑腿、背步枪上课,寝室内勤也实行军事化管理。
求学过程的艰辛,是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若没有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便无法坚持。另外,我很感谢3位同窗,初中时的陈惠仁,高中时的赵钟与吴鹏,他们家境更好一些,总是接济我,这才不至于中途辍学。
拓展爱好丰富生活
读完高中,我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留在家中务农。直到1949年春节,经同学介绍到紫溪小学(现飘萍小学)教书,因为小学教学压力小,且与几位年纪相仿的年轻教师志趣相投,那是我这辈子最欢快、最美满的时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积极投身学习与工作,在22岁那年成为东阳郭宅乡乡长,后经历了多份工作,于1989年退休。
我爱尝试新事物,比如学习俄语,1955年从俄语中级班毕业。再比如从1975年开始接触太极拳,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膝盖不太好,就练习一些手上的动作,动静结合,运动适度,再加上持之以恒,我的精神饱满,食欲与睡眠都非常正常。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并带动大儿子、女婿和外甥相继加入太极拳健身队伍。有一年,我在一个早上连打9套拳,并录下来刻成光盘,总时长有56分钟。
2014年由陈氏太极养生馆举办的太极公益班让我记忆犹新。当时公益班要求学员年龄在60周岁以下,而我已经87岁,经养生馆创办人的破例同意,才加入其中。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我纠正了平时练习中的错误,还在结束时参与考核,拿到结业证书。
我担任过金华市老年太极拳、剑比赛的裁判长,自己也常作为选手参与各地的比赛。2019年在浙江省“龙泉论剑”传统武术大赛中,我是年纪最大的一个,收到了大赛组委会颁发的“武坛耆英奖”。
书法与绘画,是我退休后培养的兴趣。
读书时,我们的日记与作文就是用毛笔写的,退休在家,为了不使自己精神感到空虚,我在1997年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书画,并将我家楼上的一个小隔间改造成书房,里面有一张大书桌,光光毛笔就有20多支,空的地方还放着装裱好的作品,每一个卷轴上都标有数字,说明这是第几幅。
我爱看书、看报,过去每天都去老年活动室,那里订了20多种报纸,够我看一个上午,现在出门不便,就看自家订的两份报。
阅读让我积累了很多知识,当市离休干部书画协会要我们这些会员上交作品时,我结合纪念日,用小楷写一些“赋”,比如《抗战赋》《改革开放赋》《南湖红船赋》,其中最长的一幅有1600字。每次创作之前,我都先计算好字的大小与间隔,再花时间慢慢写到纸上。
坚持规律的作息
我原来身体较弱,走上自我保健之道后,体检结果反而比之前更好了。1999年,我71岁,正担任金华市老年体协秘书长,结合自身情况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叫作《试论健康老龄化的可能性与途径——我在健身上的初步探索》,被选中参与当年省里的老年体育科学论文交流会,和其他8人一同口头交流。
与统计测算实验数据的论文不同,我将自己当成例子,讲述对老年人健康的理解,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规律生活;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与群体活动;正确对待疾病,善于与病魔作斗争。
在论文写出后的20多年里,我依旧践行这些经验,收获健康与快乐。
我一般早上5时起床,外出锻炼,整个上午以练习书画为主。子女买新鲜的菜送来后,我从10时30分开始做午饭,由于老伴有糖尿病,所以既要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也要保证营养,通常做一荤两素,每餐都吃七八分饱。中午小睡一会,下午要么搓一会麻将,要么看看书、报,晚上看会儿电视,到21时睡觉。除了每周六,小儿子、小儿媳会来烧饭外,几乎每天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8年前,我回老家祭祖,遇到不少乡亲,有年轻人说我看起来顶多像70来岁,让我觉得高兴。现在的生活更好,我要继续健康生活,还定下了一个目标:保证活到100岁,争取活到10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