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永康石柱特色农业“多点开花”

记者 章陈波 林烨

盛夏时节,永康市石柱镇石柱村的共富农田焕发着勃勃生机。随着最后一批浙香银针秧苗插种完成,共富农田迎来了“一年两种”中的第二种。在种植浙香银针水稻前,这片20余亩的共富农田里刚刚收获水果玉米,为石柱村增加了30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石柱村依托特色农业实现增收致富,这在石柱镇并非个例。近年来,当地坚持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把乡村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深挖优势农业资源,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红糖、龙虾、玉米、水稻等产业,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主导产业不断“开花结果”。

硕果累累享受丰收喜悦

今年是石柱村从武义大溪口乡引进水果玉米的第三年,两地依托“百镇共建”平台设立共富农田,石柱镇从武义县大溪口乡先后引进浙香银针稻米、水果玉米、黑花生等优质种子、秧苗,免费提供给村民,进行规模化种植。

与往年的销售模式不同,今年石柱村创新推出“采摘游”项目,让游客在品尝鲜甜玉米的同时,还能享受田园采摘的乐趣,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度。“今年玉米长势特别好,单个最大一斤左右,还没成熟就已经有顾客上门预订。”石柱村党支部书记应琼玦说。水果玉米和水稻轮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接下来石柱村将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甜蜜产业”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距离石柱村不远的池宅村,凭借生长在稻田环境中的优势,其养殖的小龙虾受到市民和众多商家的喜爱。今年,该村还举办第二届龙虾节暨蜂巢共富市集,让游客尽情享受垂钓的乐趣。

龙虾捕捞完后,池宅村也开启水稻种植,利用时间差实现“一田三收”,稻田里一年四季都能迎丰收。目前,池宅稻虾种植养殖基地规模已达300多亩,通过“村集体+农户”的入股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此外,部分村民还实现家门口就业。

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产业

盛夏时节,走进永康市后郎村,莲花在池中悄然绽放,生动的渔文化墙绘展现着村庄特色,大大小小的鱼塘碧波荡漾,这个拥有千年养鱼历史的村庄,依托渔耕文化底蕴,正通过“渔旅融合”的新模式,书写乡村振兴的共富篇章。

去年9月以来,后郎村启动“渔旅融合”项目,对村里80余口鱼塘进行整合改造,预计在今年10月改造完成。为深挖渔文化底蕴,村里同步建设300多平方米的渔文化博物馆,展示千年渔业历史和开展鱼类科普,让渔文化更深入人心。

鱼塘建成后,将引入稻鱼共生、生态虾蟹养殖等绿色业态,打造“精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后续我们将采用‘集体统筹+专业运营+村民参与’三方合作模式,通过统一流转、承包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发展渔业,带动乡村发展,村民致富。”后郎村村委会副主任郎跃林说。

此外,村里还将开发“鱼肚文化”IP,延伸产业链,预计能为村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涵盖养殖管理、民宿餐饮、旅游服务等领域,带动村民增收。

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产业的还有峰箬村,该村结合当地特有的“香灰土”优势资源,选定发展中药材及特色农作物种植产业,并与前郎村开展合作,探索“资源共享+村集体共富”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在产业延伸方面,峰箬村计划结合中药材作物引进药材加工、健康疗养等相关产业。一方面逐步实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依托南山木语、龙溪山等现有自然资源,规划全长20公里的药田观光打卡线路,推动“大健康+农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