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夫妇 与武义灰汤粽 的故事
记者 王文湛
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是大名鼎鼎的“艺术乡建”特色村,云集了各地慕名而来的文人创客。没想到,一只入驻不到半年的灰汤粽,短时间内竟成了村里的流量担当。这只粽子为何有着如此与众不同的魅力?这要从一对云南夫妇在武义的创业故事说起。
武义南缸窑村,古朴自然的院落里,罗清静夫妇的灰汤粽就从这里起航。“我们到这边已经20多年了,前些年一直从事电动工具行业。”几年前,罗清静尝到了灰汤粽,与众不同的风味,让他连呼好吃。
罗清静向朋友打听,这只别有风味的粽子出自哪里?原来就在该县熟溪街道塘里村,一位名叫章惠芬的老婆婆,70多岁的她已经包了50多年的灰汤粽。一只与众不同的粽子触动了罗清静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他萌发了传承灰汤粽技艺并发扬光大的想法。于是,他和妻子吴雪琳来到塘里畈村,向章婆婆请教灰汤粽的制作技艺。
吴雪琳和章婆婆结下了师徒情缘,一只有故事的灰汤粽就此走出了大山。
一把灰、一片叶、一根捆绳、一桶山泉水……豆草灰过滤后的汤汁煮粽子、马鬃草为原料的捆绳、没有染色的绳子……他和妻子吴雪琳对传统工艺进行了优化升级,使之更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美食的追求。
在罗清静看来,灰汤粽凝结着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豆草灰中富含植物碱,令灰汤粽区别于其他粽子。灰汤粽特别细腻软糯黏滑,也是因为灰汤里的碱,令它更容易保存,灰汤中所含的碳酸钾巧妙地变成了粽子的天然防腐剂。吴雪琳告诉记者,豆草灰是碱性的,而一般粽子是酸性的,于是灰汤粽就成了酸碱中和的粽子,酸碱平衡的饮食更符合现代人的品质健康追求。
去年6月,罗清静夫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开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经过两个多月的寻寻觅觅,让他终于找到了灰汤粽的“风水宝地”,“落户”坛头。从南缸窑村的小土墙起步,到坛头传统美食工坊,罗清静夫妇的灰汤粽给“艺术坛头”带去了不一样的烟火气。
6月初,来自美国多所院校的师生走进坛头,在粽叶清香中开启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沉浸式探索交流活动。“粽子是如何制作的?”“为何米的颜色会变成金黄色?”当天,竹匾上堆放着的翠绿粽叶、雪白糯米,一下子就吸引住海外学子的注意力,听了现场志愿者的制作工艺介绍,大家争相品尝并纷纷点赞。
灰汤粽带来的这份“烟火”远不止于舌尖。“端午前后,最多时每天有十来个村民在工坊上班,月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左右。”罗清静告诉记者,除了通过员工招聘、粽叶及捆绳采摘等多种方式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他的特色美食工坊还与新宅、柳城等南部山区乡镇的农户建立了土猪肉、莲子等食材供应合作关系。
“武义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么有地方特色的灰汤粽,希望能一直传承下去!”罗清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