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有座兰若寺
李英昌
又见兰若
暑期档,各大影视公司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追光动画继《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长安三万里》《白蛇:浮生》后,将在7月12日推出第五部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
这部动画片不仅讲述了聂小倩的故事,还以蒲松龄夜探兰若寺为线索,将《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等多个聊斋名篇融入其中。片名之所以定为“兰若寺”,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兰若寺的文化知名度极高,已经成为华语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符号,这受益于《倩女幽魂》系列电影跨时代的影响力。二是,兰若寺本身就是个“出故事的地方”——荒废的寺院、正直的书生、美丽的女鬼、狡诈的妖怪、神秘的剑侠,这些中国式奇幻故事的经典元素在此聚合。
去年《黑神话:悟空》一度爆火,也曾带火了悬空寺、小西天、飞虹塔等一批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不知今年《聊斋:兰若寺》上映后,是否也会激起大家寻找“兰若寺”实景的热潮。
兰若之谜
兰若寺究竟在哪里?聂小倩的故事源自金华的民间传说,故事里的“兰若寺”当然就坐落在金华城里。根据《聊斋志异·聂小倩》原文,宁采臣“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其中“兰若”原为梵语“Aranya”(阿兰若),意为寂静荒野处的修行地,后来泛指寺庙。“解装兰若”既可理解为在某寺庙歇息,也可理解为在名为兰若的寺庙里歇息。
明末清初,金华城里的寺庙众多,最契合《聂小倩》情节的就是永福寺(旧名“密印禅寺”),即民间所称的万佛塔下的塔下寺。永福寺毗邻清代金华试院(现侍王府),符合宁采臣为应试而借宿的设定;永福寺内的万佛塔与原文“寺中殿塔壮丽”相符。
可惜万佛塔在抗战期间被毁。2014年,万佛塔重建,成为今日金华的人文地标。而永福寺未得重建,想要“打卡兰若寺”的人,也只能在万佛塔下凭吊。
兰若文化原型
1960年,李翰祥执导的邵氏《倩女幽魂》,首次将聂小倩故事搬上银幕。彼时,故事里的寺庙还被称为“金华古寺”。直到1987年,徐克与程小东联手打造新版《倩女幽魂》,首次明确提出“兰若寺”之名。电影刻画的“幽深荒芜、妖魅横行”场景从此成为兰若寺的经典形象。
兰若寺里出场人物不多,却构成一幅高度浓缩的社会图景:统治兰若寺的妖鬼,狡诈残暴,象征腐朽的秩序;借宿的儒家士子宁采臣恪守理想,象征社会的良知与中坚;信仰佛教的女鬼聂小倩,身世悲惨却一心向善,代表社会底层的觉醒者;道家剑侠燕赤霞武艺高强却隐忍不发,代表制度外的正义力量;被妖物害死的兰溪书生和仆人是命运之下的受害者,象征制度的牺牲者……每个角色都代表了某种社会原型力量:既有压制与屈服,也有挣扎与超越。这一简单的叙述结构展现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为后人进行艺术再创作提供了文化原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了400多个故事,其中不乏结构精巧、情节跌宕起伏的作品,但《聂小倩》是被改编最多、知名度最高、接受度最广的一篇。既是因为“人鬼情未了”的叙事魅力,也是因为这个故事触及诸多社会议题——宗教信仰、伦理制度、社会治理、个人觉醒等。300多年来,经过戏剧、影视、动画、游戏等多重媒介的演绎,兰若寺从叙事场所蜕变成文化象征,从历史记忆蜕变成时代镜像,从文学意象蜕变成文化原型。
兰若寺成为文化原型,意味着它不仅是故事的发生地,也是“文化的实验室”。艺术家将人物放入这片“存在空间”,让他们面对挑战与抉择,以此来探讨信仰、伦理、价值等议题。《聊斋:兰若寺》又会上演怎样的“文化实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