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财经民生

规范零工市场 保障民生就业

□ 董金姣

在婺城零工服务中心,43岁的江西籍务工人员吴师傅经过焊工技能培训考取证书后,时薪从20元提升至28元。这个看似普通的薪资变化,是零工市场从单纯“找活干”向“好就业”跨越的生动缩影。当零工群体通过培训提升技能,零工市场才能真正释放人才红利,为城市经济注入可持续的灵活动能。

零工市场的首要价值,在于为灵活就业者搭建正规平台。金华已建成20家零工市场,与807个社区(村)签约联建,累计发布线上线下岗位46.13万个,带动12万余人就业。这样的“家门口”就业网络,让家庭妇女、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实现了“就业半径最小化”。但繁荣背后,零工群体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技能断层导致议价能力薄弱,多数零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时薪普遍较低;部分平台以“合作关系”模糊劳动关系,一旦发生纠纷,劳动者往往维权无门;职业发展缺乏规划,“打零工”常被视为权宜之计,缺乏长远的晋升路径。

针对这些问题,婺城区零工市场推出“楼下招聘、楼上培训”模式,直击零工群体“技能短板”痛点;结合电商直播、东阳木雕等特色产业,引入创业孵化导师团,为有创业意愿的零工提供“手把手”指导,让零工市场成为人才的孵化池;搭建“浙里找零工”“金华好零工”等线上平台,通过“一企一档”“一人一码”实现精准匹配,既解决了企业季节性缺工问题,又为零工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来源。

当然,零工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金华“零工服务联盟”让1000余家经营主体下沉社区设置灵活就业岗位,这种政企协同的模式正在填补“平台+个人”用工形式的保障空白。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零工市场在劳动权益保障上仍有“留白”,如部分平台用工关系认定模糊、职业伤害保障覆盖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律边界,让每一份零工都能在法治框架下获得尊严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