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双溪

[散文]

鸡子索面

□ 金慧敏

闲时读到黄庭坚一首诗《过土山寨》:“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篓蒿数筋玉簪横。”查了资料后,才明白这汤饼原来是线面呀!一碗银丝样的线面,几根如玉簪一样碧绿的蔬菜,那画面想起来就有食欲。若不知道黄庭坚写的是福建的线面,我以为这诗写的是永康的鸡子索面。假如时空可以穿越,让我亲手给黄老先生做一碗永康的鸡子索面,黄老先生又该写出怎样的诗句?

这天是儿子开学的日子,早早起来,煮了鸡蛋,洗了菜,正宗的做法是熬油渣,我没时间去买鲜肉,就用腊肠和大虾替代,给儿子煮上一碗香喷喷的鸡子索面。这也是我们小时候,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母亲经常做的事。母亲端上一碗,不对,是两碗,因为通常我跟姐姐是同一天开学的。母亲端上面条时,总是满怀希冀地说,鸡子索面吃一碗,考试考双百。母亲顾自在一碗面里讨了一个口彩。我跟姐交换一下眼神,吃了鸡子索面,考试该考多少分考多少分,但面还是要吃的。要是期中考试没考好,心里也有点七上八下的,难道开学那天没吃鸡子索面?不管怎样,家乡就是这样的风俗,尽管如今这面随时可以做,但是一年中重要的那几个日子,比如立春、正月初一、家人生日、孩子开学,我喜欢沿袭旧俗,煮碗鸡子索面,以示敬重,对什么敬重呢?或许是对这匆匆流逝的岁月,或许是为那暖暖的亲情,或是为人心里美好的祝愿。

我老家有一户人家,一家人就与面粉结缘,哥哥家做喜事馒头,弟弟家就抽土索面。老家村子不大,小孩子野性却大,村里的角角落落,都是我们好奇心所在。做土索面的那户人家后面有一口池塘,塘边一口井,都算寻常。妙的是,池塘旁边长着几棵苦槠树,苦槠树的一枝粗大的枝干就横在池塘上面,我们玩着玩着就会玩到那棵树上去。要去池塘会经过那个抽土索面的人家门口。天气晴朗的时候,总看到他家门前的空地上晾满了一架架的土索面。一挂挂如瀑布一样垂下来的土索面,像是谁家门前的玉线帘子,让人恍恍惚惚地想起古代的一种乐器——箜篌,丝丝垂下的挂面像极了箜篌的弦。每次都有一种冲动,想伸手抚过那如丝的面,看会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来。但我从来没敢去试。那样的资格应该属于抽面条的人。

抽面条是个辛苦活,如今听说老家那户人家也早就不抽面条了。做土索面都得半夜十二点、次日凌晨一点,在别人睡得正酣的时候就起床和面、醒面,切坯、揉坯,再发酵、盘面、上筷……等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把面床里发酵的面缠到长长的竹筷子上,挂到外面的架子上,再把粗面条拉成细丝,晾晒,晒到七八成干的时候,把面一把一把盘成盘子大的一圈,整齐地码在箩筐里。庄户人家可以用麦子换,这是我幼年时的印象,几乎所有农家生产的产品,都可以货易货,豆换豆腐,稻谷换粉干……如今在菜场或农贸市场,一盘一盘的土索面有散卖的,也有用塑料袋子简易地包装了,也有把面晒到九成干整齐地切了,包装成挂面的样子。如今,再也没人用麦子换土索面了,买和卖,都用货币交易。

买土索面的时候,我喜欢买没有包装的,吸口气恍惚又闻到几十年前经过那家土索面作坊时,土索面被晾干后弥散的面香,想起它如琴弦一样在阳光下柔美的样子。

传统工艺抽土索面必须要太阳晾晒,有太阳的日子才能做,抽土索面的人最关心天气。我总是杞人忧天,要是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太阳,抽土索面的人半夜起来劳作到早上,可太阳却没有出来,那可怎么好,老天爷有时总会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要是碰到阴天、雨天,那又怎么办呢?很显然,这样的时候也总是有的,那半夜的辛苦必然废了,没有太阳晒干的面还是面吗?肯定不好吃了,白费了辛苦,也糟蹋了材料,个中的酸涩只有抽土索面的人才能体会,所以他们才有资格享受把面拉成细丝后,轻轻抚过时的美好体验,以及包装时闻着面香的快乐。我相信,抽土索面的人,在阳光下用手抚过弦丝般的土索面时,会听到悦耳美妙的声音。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碗鸡子索面是永康人待客的佳肴。古人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永康人待客还有一碗鸡子索面,让你不仅记得江南有春,还要让你记起人间烟火的温暖,也让丝丝缕缕的土索面,缠住急匆匆的脚步,在劳累的缝隙里有喘息的机会。

鸡蛋是自己家养的鸡生的,菜也是自家的地里新摘的,面当然是正宗的土索面,签头的肉也是农家养的猪肉。

五花肉,其实最正宗的应该是用肥膘肉,或是肥多瘦少的五花肉,在锅里慢火熬出油,熬成黄灿灿酥脆脆的油渣,装在碗里,放香葱,趁热倒一勺生抽,舀一勺热油进去,那香味立马就弥散在空气里。锅里的底油放一把小油菜翻炒一下,加水大火烧开,下索面,碗里的两个鸡蛋是另外煮了剥好了壳的,等面煮到半透明捞到碗里,上面放几根小油菜,葱油碗里加一大勺煮面的原汤,舀一勺黄灿灿的油渣签头和汤汁浇在面上,一碗鲜香四溢、让人忍不住咽口水的鸡子索面就做好了。玉一样光泽的面条,光滑圆溜的鸡蛋,黄灿酥香的油渣,碧绿可人的油菜,有色,有香,有味。那是一碗能让你忘记人间烦恼和困苦的面。面里的每一种色彩都跟晴天有关,跟幸福有关,重要的是,这是一碗平民百姓家能随手得到的美味。

小孩子从来不知道年关难过,最喜欢的就是过年,拜年。拜年时,主人总有一碗鲜香美味的鸡子索面来招待你。但是去拜年的时候,母亲总要叮嘱,吃鸡子索面,鸡蛋只能吃一个,端上来就要先拨一个到另外一个干净的碗里才能吃。我懵懂,以为去拜年吃鸡子索面只吃一个鸡蛋是规矩。长大了一点才知道,原来那时生活条件差,过年客多,要准备那么多鸡蛋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吃面之前先拨一个出来,假装吃不下,那是为主人省鸡蛋呢,省一个,吃一个,既给主人节省开支,又不让主人失了面子,也是一种尊重。

后来生活条件好一点的时候,就不用再为主人省一个鸡蛋了。记得舅妈端上鸡子索面的时候,另拿一双筷子,先把每个碗里的鸡蛋都夹成两半:“鸡蛋一定要吃掉,面吃不掉可以剩下。”可是那荤香四溢,软、韧、爽、滑的索面,谁舍得剩下呢?撑圆了肚皮也要吃下去。我不喜欢吃水煮蛋,去二姨家的时候,必去厨房叮嘱一声:“二姨,我要煎蛋。”才会放心出去玩。二姨果真就煎两个香喷喷的荷包蛋。后来,再去厨房,二姨便说:“煎蛋。”搞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是那浓浓的亲情,却总伴着一碗鸡子索面的鲜香,萦绕在记忆里。

一碗鸡子索面,在永康人的心里,承载着美好的祈愿。立春那天,春之始,一年中那天最大,家家有插青吃鸡子索面的习惯,门头插着的柏枝、竹枝、万年青,伴着一碗鲜香爽滑的鸡子索面,祈愿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平安顺遂。正月初一也是大日子,也吃鸡子索面,还要加上年糕,寓意平安顺利,一年更比一年高。家里谁生日,家中主妇一早起来做一碗鸡子索面,祝愿平安,长寿。所以我们都不说鸡蛋面条,必须要用永康话,字正腔圆地说:你来,我给你煮一碗正宗的鸡子索面。

当然,鸡子索面里也可以依喜好加入各种自己喜欢的浇头和佐料,但是永康人,还是最喜欢传统的做法。如果你来永康的饭馆吃饭,恰逢座中有谁刚好过生日,主人必会贴心贴意地点上一份长寿面,用最传统的做法,只是把鸡蛋换成了鹌鹑蛋。面,如果不是刻意地弄断,用筷子挑得高高的试试,你就知道那是实实在在的长寿面,如何把那面装到小小的碗里,也很考验人,当然,这得你自己亲自来试试看。那一碗清清爽爽的面,就算吃得再饱,也会让你有再吃一碗的欲望。

想起家乡这个词的时候,总是先想起家乡的美食。身处异乡的游子,总把味蕾和胃遗忘在家乡,那些家乡的美食就成了一根线,让异乡的人,总是不知疲倦地随着那一根线,奔走在回家的路上。谁知道那一碗鲜香的鸡子索面,丝丝缕缕,又牵着多少永康人的脚步,正踏在回乡的路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