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南宋婺学经济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胡新民

婺学是南宋时期以吕祖谦等为代表、植根于浙中地区的重要学术流派,其蕴含的经济思想作为儒家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历经时代检验,这些思想精髓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婺学蕴含的经济思想

婺学的事功特质决定了其理学、经学、史学研究强烈指向现实政治经济问题,其蕴含的经济思想是经世致用学风的核心体现和必然结果,是其学术宗旨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

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婺学植根于南宋的社会现实,其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是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空谈性理之风盛行的有力回应。吕祖谦强调“学者须识时务”,为学须“下学”“上达”。他说“考制度者,非徒欲识前代之故实,正欲施之当世”,研究制度史的目的是服务现实治理。唐仲友通过梳理三代(夏商周)至宋的典章制度沿革,提出“三代不相袭礼,五帝不相沿乐”,强调“因时立制”,为南宋面临的土地兼并、财政困局等问题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民生为本的治理逻辑。民生关怀是婺学经济思想的价值核心。吕祖谦疾呼“为政者,当以养民为本”“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强调经济民生、国防与民众信任是治国三大根基,主张“均平赋税,限田抑豪,使民力得舒”。陈亮说“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然则顺民之心,因时之宜,安其田里,足其衣食,此今日之急务”。唐仲友认为“三代之治,以民为本;后世之失,在忘民为心”,只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义利统一”的辩证思维。婺学突破“义利对立”的传统观念,构建了道德与功利的辩证统一关系。吕祖谦提出“义利双行”,“利者,义之和也”“义利元不相离”。他认为合理的经济制度必须同时满足“义利”两个维度,将“义利之辨”从个人修养层面提升至制度设计原则。陈亮则将“义利双行”升华为“义利合一”,强调“功到成处,便是有德”,将“利”(事功)视为“义”(道德)的实现方式与评判标准,主张事功即道德(合一),这一思想成为浙东事功学派的理论基石。

农商并重的思想。针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重农抑商”思想,吕祖谦认为“农固不可轻,商亦不可废”“农商相须,犹左右手”。他认为农业和商业在经济社会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缺一不可,还主张通过“通商惠工”促进经济流通。陈亮强调“农商一事也,上下相恤,有无相通”“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农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农商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稳定。

经济管理制度改革主张。经济管理制度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土地与赋税、货币等方面。吕祖谦认为,“唐租庸调法……今但当去其弊之太甚者,使民力少宽,不必尽变其法也”,主张在保持租庸调法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革,逐步完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在货币改革思想方面,唐仲友提出“钱之为物,贵在流通”。针对当时“钱荒”和铜禁过严的情况,他提出在官府严格监管下有限允许民间自铸小额辅币,建立铜钱与纸币、铁钱的官方比价,对囤钱大户征税。

婺学经济思想的历史贡献

婺学蕴含的经济思想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宗旨,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形成鲜明对比,也区别于儒家一般性的“仁政”口号,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推动“以史证今”方法论的形成。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表现为对具体经济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切实解决。学者通过对历史上经济制度、政策的研究,为当时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开创了经济史研究的先河。吕祖谦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唐仲友在分析土地兼并问题时,通过对历史上土地制度演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解决经济问题的务实态度,推动“以史证今”方法论的形成。

民生为本的治理逻辑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进步。民生为本的治理逻辑对统治者的施政理念、目标、方式及人才选拔标准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宋代社会治理把发展经济、解决百姓生计纳入施政重点。唐仲友在任地方官时,推行发粟赈饥、修建公共设施等举措,直接改善民生和经济环境。宋濂在《浦阳人物记》中记载了许多地方官员通过经济政策造福百姓的案例。婺学将“民生福祉”提升到治理核心目标的高度,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超越了儒家一般性的“仁政”口号。

“义利统一”思想为浙东事功学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婺学的“义利统一”思想强调功利与道德的统一,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经济活动,追求物质利益,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浙东地区形成了重视商业、崇尚事功的社会风气,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义利统一”思想对后世的经济思想产生深远影响,为人们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农商并重思想突破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束缚。婺学农商并重思想打破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为商业发展争取了合法地位。它鼓励人们积极从事商业活动,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的繁荣。农商并重思想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在农商协同发展的模式下,农业和商业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南宋经济的发展。

经济管理制度改革主张具有历史性贡献。婺学学者“以史证今”的方法论,与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共同形成南宋浙东学派的实用主义倾向,影响明清实学思潮;其“农商并重”“节用恤民”等主张,为后世反思传统经济制度提供了思想资源;其“均税”“限兼并”“稳币值”等主张,通过学术交流、著作流传等路径影响后续改革派,成为浙东学派经世致用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婺学对赋税不均、纸币滥发的批判,促使当政者调整部分政策。其改革主张与实践探索为后世的经济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婺学经济思想的当代启示

婺学蕴含的经济思想及经济管理制度改革主张,对当今经济社会管理具有重要启示。

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深刻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髓。经世致用的核心在于学以致用。求真务实同样是聚焦于实际问题,强调在实践中追求真实和实效。当今,我们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制定政策与执行过程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民众的真实需求,精准对接制定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为本的治理逻辑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特别要关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人民福祉的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持续优化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注重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共同富裕。

弘扬婺学“义利统一”的思想精髓。“义利统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这一思想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媒体、学校教育、文化活动等渠道,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价值要求,汲取婺学“义利统一”思想的智慧。引导企业弘扬浙商“义利并举”传统,将社会责任融入经营战略。挖掘和宣传践行“义利统一”理念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崇尚“义利统一”的良好氛围。

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协同发展。农商并重思想提醒我们,经济发展要重视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只有实现各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构建起完善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农业领域,要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新业态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形成互补共生的经济生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与时俱进持续深化制度改革创新。婺学学者改革主张的核心在于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福祉。当今,我们必须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基石;必须持续优化制度环境,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激发内生动力;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寻求多方利益的平衡点。(作者系市社科联专家库成员,市咨询委副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