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AI技术解锁讲好红色故事的密码
陈旭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AI为中国红色故事的当下转化与多维度讲述提供了诸多机遇。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向世界贡献未来叙事方式,有赖于运用AI技术形成完整的红色知识体系,并对其进行时空、情感关联,让世界听得进、看得懂,为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提供智能化服务。
解锁文化共情密码
红色故事包括内容、情感与基因三大构成要素,文化共情是其中最鲜明的串联要素。
以往的红色故事,更多以理性内容为主,而相对轻视文化共情。其实,现代人的求知早已不满足“知道”“了解”等带有浓郁教育意味的传播方式,而更多选择“求知”和“代入”,这就需要对红色故事内容进行信息内化加工与形象精准建构。如近年来《觉醒年代》的成功便与其叙事维度上与受众的情绪共鸣、情感共情息息相关。此外,作为国际传播代表、国内影视艺术代表的电影“哪吒”系列,也是因其情绪表达与大众的情绪诉求一致而广受国内外受众喜爱。
借助AI技术挖掘红色故事中的情绪要素,可以实现情感表达的精准呈现,重构红色故事审视与参与视角,让受众从接纳者转变为临场者。如浙江横店长征博览城通过打造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以时空折叠中的数字孪生,驱动“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蜡子口”“三军会师”等红色景点活起来,让游客能够进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体验”“理解”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心路历程。再如央视特别节目《唱支山歌给党听》,运用数据资源的时空再转化,其中的《闪亮的坐标·信仰的光芒》部分中李大钊背后的红楼这一环境呈现,便是创作者与XR技术公司经过协商搭建而成,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调整光、角度等,使红楼再现于演员面前,以达到构境沉浸效果。显然,这种将AI、XR与中国红色故事相结合的文化共情,会发展出亲社会化的认同感,进而在强化民族情怀的基础上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解锁认知探究密码
如何使红色文化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并将红色故事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认知结构?新一代AI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算力算法和数据挖掘分析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数据自动生成知识图谱、图像传感、视频产品等内容的人工智能新范式。如义乌通过数字化建模重现陈望道当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环境,游客可轻松穿越至1920年的分水塘村,体验与探究“蘸墨汁吃粽子”的真理味道。此外,语音识别技术被用于互动问答,解答与《共产党宣言》译本相关的细节问题,结合实时弹幕互动增强受众的深度参与感。再如近期长春相关影视制作公司制作的号称中国首部红色谍战AI短剧的《新京街44号之谍影追凶》,便是结合制作者的史料整理与AI相关软件,完整呈现1946年的长春风貌,较为精准地还原当时的文化建筑与文化场景。该AI短剧让受众能够进入到当时的场景去“理解”“认知”主角的红色谍战故事。
“过往场景”是一个真空且真实的体验空间。运用新型的AI系统化思维、可视化技术描述红色文化知识资源及其载体,还原红色故事产生的“过往场景”,为广大受众搭建身临其境的强烈沉浸感与存在感,进而激发受众的学习热情与认知探究。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光荣与梦想》,全景式展现中共一大到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作为主要拍摄地之一的横店影视城,通过引入第三代数字虚拟拍摄技术,打造200多个标志性场景,为更好地呈现一部精彩的党史学习教育可视化教材提供新一代技术赋能。这种数据复原能力、场景再现能力与沉浸场景无疑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多应用,并从数量增长向质量跃迁演进。
解锁传承传播密码
可以预见,AI技术通过多维重构叙事方式与传播路径,正在强化主流价值引导,形成“故事活化—技术赋能—精准触达”的传承传播密码。从整体推进的维度分析,借助AI技术可以有效打破“自说自话”的自我叙事逻辑,突破传统传播的空间限制,构建多维立体的文化传承新生态。如一些影视经典、音乐动漫与舞台艺术等高品质文化产品,都是从红色经典故事中衍生出来的,红色基因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从个体适应的角度看,借助AI技术分析受众信息接收、偏好与反馈,利用精准化推荐系统和叙事策略,为不同受众群体定制个性化推送服务,并针对现实阻力与痛点,进行有效的回应与解决。
然而,在使用新型AI技术构建传承传播红色场景的过程中,过度拟真可能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如让抗战文物“开口说话”,可能引发对历史严肃性的争议。需要警惕的是,若AI生成内容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缺乏史料支撑,易将野史误植为信史,可能形成虚假信息闭环,削弱受众对红色故事深层价值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而产生的技术伦理危机与反向限制。因而,还要对红色故事的真实内容与AI技术应用特点进行匹配嵌套,尤其是在通过多语言大模型输出符合国际受众认知习惯的红色文化内容时,需要同步嵌入文化差异校准算法。如此,既能发挥AI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沉浸式叙事优势,又可筑牢技术应用的底线防线,实现政治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深度。
(作者为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教授、金华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