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村“三色笔”绘就幸福新画卷
记者 张婧 通讯员 汪雪吟
7月17日,在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河伯村,方大爷一边沿着塘岸漫步,一边观赏着清波荡漾的水面下的鱼群。“以前这塘淤得发黑,现在连水底的石子都数得清。”他的笑脸,仿佛映照着这个村庄由“脏乱差”向“绿富美”蝶变的生动轨迹。
河伯村的“顽疾”改变,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环境革命。近年来,该村通过“周期专项清理+日常保洁”双机制,对卫生死角实施精准治理,让村道宜绿路段绿化率跃升至95%。更令人称道的是变废为宝的智慧——“三改一拆”产生的废渣石料,被创新铺设成姜皮自然村的通村道路;清淤挖出的淤泥经科学处理回填农田,实现资源循环与土壤改良的双赢。当夜幕低垂,村民自主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次第点亮归家路。“成本降了六成,光亮加了十分。”河伯村党支部书记方雨丰道出“资金滚动投入”策略的妙处。目前全村8处池塘完成清淤驳岸,7个自然村基础设施完成度超60%。
环境蝶变的背后,是该村跃动着的那抹鲜亮的“党建红”。通过重点吸纳返乡青年、致富能手等新鲜血液,河伯村打造出充满活力的党员队伍。这支力量化身“河伯先锋”志愿服务队,带领积极分子和热心群众,每月为孤寡老人上门保洁,农忙时节主动为劳力短缺家庭抢收作物,成为穿梭在阡陌间的“红色暖流”。更关键的是“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深度实践——全村被划分为若干网格,党员网格员包干信息收集、矛盾调解等职责。同步建立的村民议事会制度,让村庄规划、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经过村民代表共商共议。“过去催缴水费跑断腿,现在管网维护党员包,去年并网后水费竟盈利。”村民感慨的自来水管理改革,正是党员带头包揽维护、根治“跑冒滴漏”的生动注脚。
当白墙黛瓦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池塘,当垃圾分类亭取代露天垃圾堆,河伯村的幸福密码逐渐清晰:党建引领激活了治理末梢的神经,群众参与让共建共治共享落地生根,资源再生则打通了生态与效益的转化通道。从清淤疏浚到废料铺路,从路灯亮化到淤泥肥田,这些多维度创新实践,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的光鲜,更充盈着沉淀在村民笑脸上的“里子”温度。
塘边柳枝轻拂新加固的护栏,村民议事厅里正热烈讨论着田园综合体的蓝图。河伯村的振兴故事,恰似一支饱蘸“党建红”“生态绿”“丰收金”的三色妙笔,在浙中大地徐徐绘就新时代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