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保护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记者 倪晗
斑驳的绿窗爬满藤蔓,青砖红瓦的厂房沉默矗立……这曾是一代人热血青春的“老汤齿”,已被列入市区历史建筑分类保护名录,如今正蜕变为影视剧组的造梦空间,《三体》《午夜猫妖》等热剧在此取景,厂区周边高端民宿、文创园区、餐饮休闲等业态加速引育。金华开发区金开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剑说,通过对汤溪齿轮机床厂的老建筑的系统性规划和精细化修缮,这座沉睡的工业之城正被精心“活化”。
昨日,市区历史建筑分类保护名录公示结束,包括汤溪齿轮机床厂、八咏路徐家古里、汤溪县府大楼旧址、邵飘萍故居、金华机关工作楼旧址在内的市区231处历史建筑将被实施分类保护。
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基石,是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面对大体量的保护利用工作,亟需通过系统性举措和精细化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保护体系。”市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郑群安介绍,当前保护工作已进入分类施策、精准管理的新阶段,依据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存续年份及完好程度等因素,建立了三级分类保护机制:一类为全面保护对象,共9处;二类为重点保护对象,共171处;三类为一般保护对象,共51处。
“通过差异化管控明确各类建筑的修缮标准、功能改造限制及活化利用方向,突破传统保护‘一刀切’困局,可以全面实现‘保得住、活得好、传得久’的三重目标。”郑群安介绍,我市通过开展历史建筑普查、现场勘察、价值评估、专家评审等程序,筛选出了市区历史建筑分类保护名录,将保存完整的徐家古里、浙师大红楼、汤溪县府大楼旧址等建筑列为保护一类,保存较好的邵飘萍故居、金华老火车站售票处等建筑列为保护二类,将军路石狮子头8号天主堂、将军路430号金华机关工作楼旧址、长山三村文化礼堂等建筑列为保护三类。
“科学实施分类保护措施,明确每处建筑的价值层级、保护重点及利用方向。”郑群安表示,分类保护模式让历史建筑精细化管理体系初步成型,使保护更具针对性。
一类历史建筑,建筑屋面和所有立面的造型与特色做法、主要平面布局、特色结构和构件、历史环境要素不得改变,实施全面保护,采用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修缮方式,允许适度改善现有基础设施。比如徐家古里,这一清代建筑是迄今为止古子城区域内发现有文字流传的最早的一幢清代民居。通过实施全面保护,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二类历史建筑,建筑屋面和主要立面以及沿街立面的造型与特色做法、特色结构和构件、历史环境要素不得改变,实施重点保护,采用不改变外观特征的维护、加固等维修方式,允许适当改善内部布局、在次要部位添加必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八咏路章氏民居,实施重点保护,引进易健堂国医馆,培育新业态融入市民生活。
三类历史建筑,建筑屋面和主要立面的造型与特色做法、特色构件、历史环境要素不得改变,实施一般保护,采用不改变主要外观特征的局部翻修、更新等改善方式,允许调整内部布局以及设施、添加必要的基础设施。比如金华第一粮库,结合浙赣铁路历史文化底蕴,引入餐饮企业,成功打造民国风特色主题餐厅。
“保护不是简单封存,而是让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焕发新生。”郑群安说,分类保护的深层逻辑,在于破解“保”与“用”的难题,避免僵化式保护和不恰当利用,实现历史建筑的永续留存和保护利用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