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全民阅读时间

文章导航

今日书评

烽烟长河共潮生

陈公炎

近日,汪明军出版了新著《长河落日耀金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征战史例》,该书书名取自唐代诗人王维名篇《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北风光,在本书中化作金戈铁马的壮阔史诗。这部由团结出版社推出的力作,选取了10场关键战例为经纬,编织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从草原崛起、征战四方到融入华夏文明的千年史诗。

传统的历史著作往往陷入两种窠臼:要么过于宏观,流于泛泛而谈,使历史成为空洞的框架;要么过于琐碎,沉溺于细节而失去历史的纵深与整体性。然而,汪明军的这部作品却成功地在微观叙事与宏观视野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书中精选的10个战例,如隋与突厥战争、蒙金野狐岭之战等,并非随意挑选,而是着眼于中国北方民族发展的关键节点,选取的每一次战役其结果都深刻影响历史的走向。作者通过对这些“历史瞬间”的深度挖掘,以小见大,展现整个北方民族迁徙、征战、融合的宏大图景。例如,在“柔然人的兴衰”一章中,汪明军并未局限于单纯的军事对抗记录,而是以柔然与北魏的战争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游牧政权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柔然的崛起与衰落,正是这一互动关系的典型案例。据书中所述,早期柔然依附于拓跋鲜卑,淝水之战后乘北魏重心南移之际迅速崛起,社仑可汗仿效北魏建立军制,使柔然从部落联盟发展为强大的汗国。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柔然最终因内部部落离心、外部强敌环伺而衰落,而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游牧帝国的结构性弱点——依赖军事征服维持的统治,一旦遭遇内部分裂或外部压力,便可能迅速崩溃。汪明军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通过分析柔然的军事策略、外交博弈及社会结构,揭示了其兴衰的内在逻辑。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战争过程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次军事冲突背后的政治格局、经济因素和文化背景。例如,在分析北魏与柔然的战争时,他不仅记录了太武帝拓跋焘的十一次北伐,更结合当时的财政状况、边疆政策及民族心理,解释了为何北魏必须持续打击柔然,以及柔然如何在军事压力下调整生存策略。这种写法使军事史不再是孤立的战争记录,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动态过程。

此外,汪明军还注重对比不同时期的战争模式,如比较柔然与突厥的军事组织、北魏与隋唐的边防策略,从而在更长的历史脉络中审视北方民族的军事演变。这种宏观视野使本书超越了单一战役的局限,成为一部关于战争与文明互动的深刻研究。

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融合史诗。书中“氐家英豪建奇功—吕光伐西域之战”一章所讲述的前秦将领吕光西征故事,堪称少数民族将领在中原王朝体系中大放异彩的典范。这位氐族名将率领前秦大军远征西域,不仅将中原王朝的威名远播万里,更在军事征服后采取了“表易节传”的怀柔政策,体现了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原政治智慧的深刻理解。

吕光西征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军事胜利。当这位氐族将领在龟兹都城看到仿照长安建造的宫室时,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他命参军段业撰写《龟兹宫赋》的举动,既是对龟兹王室奢靡之风的讽刺,更暗含了对中原文化的自豪与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在少数民族将领身上体现得尤为珍贵,说明经过长期融合,氐族精英已经将中原文化内化为自身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拯唐启宋风云会—沙陀族中原征战史”章节则完整呈现了一个边陲部落融入中原核心的经典范例。沙陀人从西域东迁的悲壮历程,到在河东地区落地生根的转型过程,再到建立后唐王朝的政治巅峰,每一步都浸透着民族融合的智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沙陀统治者创造性地将游牧民族的“义儿军”制度与中原的宗法观念相结合,既保留了本民族的军事传统,又适应了中原的政治文化环境。这种制度创新使得沙陀政权能够在保持战斗力的同时,获得汉族士人的支持。

作者以为,军事冲突往往是文化交融的特殊契机。在隋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和亲政策促进了双方上层的文化交流;辽与西夏的边境贸易则在战争间歇维系着经济联系。这些互动不断重塑着民族关系的边界,使对抗逐渐转向共生。书中对蒙古征服金朝后吸收中原制度的描写尤为精彩,展现了征服者如何被更高层次的文明所征服的历史辩证法。

《长河落日耀金戈》最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史视角,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的文化影响。无论是瓦剌部与明朝的朝贡贸易,还是沙陀骑兵的汉化过程,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为我们理解当代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镜鉴。通过这部著作,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从来不是单向的同化,而是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共同创造新文明形态的伟大进程,千年征战的金戈,正是民族融合的颂歌,该书不仅是一部战史,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如何从冲突走向共生的启示录。

作者作为一位金华籍作家,虽然不是专业历史学者,但从小酷爱历史,通过阅读大量史学著作文献,积累了扎实的史料功底,依托严谨的考据和流畅的文笔,使这部作品在众多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可读性极强的民族历史题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