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金报东阳·综合

千年义塾焕新彩 公益暑托传文脉

记者 包涵 文/摄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清晨,记者走进东阳市南市街道横城村,朗朗书声从一间古朴的屋子里传出。这里是重启后的“横城义塾”,8岁的蒋伊诺和小伙伴们正跟着老师诵读《送东阳马生序》。这个暑假,这所可追溯至南宋景定元年的千年义塾,以公益暑托班的形式重焕生机,让耕读传家的文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

“创屋四十楹于居庐左偏,以为诸生肄业之所”,史料中记载的横城义塾,由南宋蒋沐创办,历经蒋家四代120余年薪火相传,曾聘状元方逢辰为师,培养学子685人,宋濂曾游学于此,刘基亲题匾额,南戏鼻祖高明在此完成《琵琶记》……

“以前只在爷爷的故事里听过义塾,现在我每天都在这里读《论语》。”二年级学生蒋伊诺说,暑假里最期待的就是清晨的经典诵读课。“孩子们记性好,一段《大学》读几天就能背,有的还会回家教弟弟妹妹,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悄悄播下去了。”负责带读的老师说。

“放弃家教来义塾,值得!”大三学生蒋佳乐擦了擦额头的汗,刚给三年级学生讲完英语绘本。这个暑假,像他这样的本村大学生志愿者有20人。

按计划,从7月6—25日,再到8月6—25日,每周日休息,全免费的暑托班不仅面向横城行政村的本地孩子,也向租住在此的外来人员子女敞开大门。志愿者分两组授课:三年级以下侧重简单英语和经典诵读,三年级以上则以暑假作业辅导为主。

“场地、物资村里出,其他费用我来担。”活动发起人蒋永平说,看着孩子们在有限的场地里学得认真,付出很值得。

“这是自家种的葡萄,给孩子们解暑!”村民蒋大伯提着葡萄走进义塾,“以前只知道老祖宗办过义塾,现在亲眼见着孩子们受益,咱也想搭把手。”活动期间,村民们自发献爱心,有人送西瓜,有人拿来莲蓬,还有老人搬来自家的电风扇……

受益于义塾活动,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不再孤单,本地孩子多了学习伙伴,大学生们更懂家乡的历史,村民们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从南宋的‘肄业之所’到今天的公益暑托班,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育人’初心。”蒋永平表示,今年寒假还将办冬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