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孩子口中“怪话”频出?

家长不妨这样 让孩子“好好说话”

记者 董易 陈缘萍

“你个‘老六’,放开!”二年级的睿睿指着抢她玩具的小男孩喊道,旁边的弟弟也跟着学:“老六!老六!”前两天,这个小插曲让带娃参加聚会的张女士脸红。这样的场景,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嘴里的“怪话”越来越多,包括不知道意思的网络黑话、烂梗,让家长既无奈又头疼。

家长忧心:“怪话”呈现低龄化趋势

“因为你善。”最近,家长苏女士很生气,孩子总是用这句话来搪塞她。苏女士追问意思,孩子却得意地说:“连这都不知道?”此外,像“如何呢”“又能怎”“被资本做局了”这类网梗,更是让不少家长手足无措,直言“根本接不上话”。

在学校里,这样的情况更多。市区小学班主任刘老师批改学生日记时发现,“芭比Q”“红温了”这类词出现的频率不低。有学生写道:“同桌又在课堂上做鬼脸,真是个‘老六’。”经询问,孩子们并不清楚其具体含义,但“大家都这么说”。

让家长揪心的是,脏话、“怪话”正呈现低龄化趋势。程女士带3岁小儿子在小区里玩,孩子抢别人皮球时被制止,一句脏话脱口而出。旁边的阿姨打趣:“哟,这么小就会这个?”程女士瞬间脸红,回头一问才知道是大儿子在家里先说,小儿子听了几遍就记住了。“现在家里跟‘扫雷’似的,就怕老大又带出新的‘怪话’。”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温先生家中。5岁孩子时不时蹦出几句粗话,被爸爸呵斥“闭嘴”,没过多久,孩子冲着妈妈喊道:“你有病!”夫妻俩琢磨后才发现,孩子的有些语言习惯竟是跟自己学的,“平时忙起来没留意,有时说话糙了些,现在真不知该怎么教他改过来”。

专家支招:平等沟通顺势引导孩子

“孩子学说话,就像海绵吸水,身边人说什么,他就学什么。”家庭教育指导师赵芳接触过很多类似案例,“很多家长不注意用语,转头就怪孩子学坏,其实根源在自己身上。”当然,孩子之间的“传染力”也不容小觑。他们觉得,说同样的话,才能融入身边的圈子。且多数孩子只学了“话”,并不懂“意思”。“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会更加困难。”赵芳说。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房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她提到,这些网络热梗、“怪话”,大多朗朗上口、简单易学,加上身边人影响,孩子很容易模仿。而人脑天生对负面信息更敏感,那些不被允许说的“坏话”往往更容易被记住和使用,文明用语反而需要大人反复引导。

“语言环境对孩子语言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赵芳表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既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用语,也要注意管控孩子接触的网络内容和同伴交往,引导他们接触积极健康的语言环境。

房娟建议家长们先别急着否定,而是试着解读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及当下的情绪。家长可以表现出好奇,让孩子讲解含义,在探讨中捕捉其内在情绪并顺势引导,让孩子自己觉察到词语的优劣。此外,引导方式需贴合孩子的年龄段特点。幼儿园的低龄孩子认知有限,可简单明了地告知其哪些话可说、哪些不可说,清晰界定好坏;小学阶段的孩子,要以共情为基础,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再引导其认识话语的性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应避免直接说教,通过探讨让他们自主思考语言的合适性。

家长程女士的做法值得借鉴,发现两个儿子学脏话后,她和丈夫制订“家庭语言规矩”,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或低俗梗,罚做一天家务。她还和8岁的大儿子约定:“听到同学说不好的话,回来告诉妈妈,咱们一起找个文明的词代替它。”现在大儿子会主动说:“妈妈,今天有人说‘我靠’,我觉得说‘天呐’更合适。”

专家们提醒,无论面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不要居高临下地否定他们。唯有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建立平等沟通关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