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小作文”要念好“正”字诀
□陈丽媛 徐健辉
“小作文”正在从个别事件演变为社会现象。在近期多起网络热点中,各色“小作文”成为导火线甚至引爆点。它们不需要署名,不涵盖来龙去脉,只需个体情绪化叙事,就引导了网络情绪发酵,牵动着事态走向。
“小作文”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因其传播得到网络赋能。到网上吐槽现实困难,或者发声维权,本是正常的网络行为,但把事实和理性抛之脑后,酝酿网络暴力就值得警惕了。
某地女子逆行与骑车小伙发生刮擦,借“小作文”扭曲事实、发泄情绪,将维权当成流量密码;武汉高校图书馆事件多次反转,当事人以“小作文”泄露他人隐私,引发舆论风暴,致使对方创伤后应激障碍,学校公信力也遭受重创。在河南妇产科医生坠楼事件中,持续7个月更新的“小作文”,罔顾事实只要“吃瓜”的网络围观,最终导致当事医生坠楼身亡的悲剧……惨痛的代价、恶劣的后果,“小作文”一删了之,问题就一笔勾销了吗?
社会情绪需要疏导,社会矛盾应该被看见。“小作文”本应是解压阀,而不是火药桶。如果写歪了,走上“按闹分配”的歧路,不仅透支公众善意,破坏社会公信力,也拆解了网络维权正常路径,助长了戾气。
失控的“小作文”能吃人,是时候把它装进笼子里了。念好“正”字诀,方可助力社会治理,避免被流量反噬。
心要正。“小作文”可以发,但要有理有据,用事实说话,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理性维权(批评)。明确网络维权和网络暴力之间的红线,踩住情绪化和极端化的刹车,网络发声才会理直气壮、铿锵有力。
路要正。法治社会不缺乏维权路径,政府部门应确保维权路径畅通有效,保障媒体舆论监督激浊扬清,在真招实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站稳人民立场,让维权者不再因“投告无门”而成为键盘侠。对于诬告陷害、操纵水军、侵权牟利的,司法部门要及时介入,精准打击。
身要正。“小作文”之所以流行,在于它可以快速引爆舆论,改变事态走向。涉事方往往迫于舆论压力,不敢较真,仓促妥协。身正不怕影子斜。面对网络舆论,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制定应对策略。万一“摊上事”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按规章行事,该查的查清楚,该罚的罚明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只要守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守好社会公平正义,就不怕一时的喧嚣鼓噪。
邪不压正。多一些实事求是、主动迎战、协同发力,就能凝聚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过好互联网舆论这一关。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