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假专家生存土壤
□董金姣
如今,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有不法分子通过制作农业“伪科普”打造虚假专家人设,之后带货各种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大肆坑农。“骗子比专家更懂流量”的背后,是真需求遇上假专家,这一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目前,农资产品线下交易正规化与专业化程度较高,挤压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空间。一些不良商家便“转移阵地”,将一些直播平台当成伪劣农资和“三无”产品流通的黑市。在短视频平台上,“味精加啤酒,增产又增收”“咱家农药,包治百病”等伪科普层出不穷。不法分子抓住一些农户想要学习新技术又缺乏专业辨别力、图便宜的特点,坑蒙拐骗。有的制造“高科技”概念,将“三无”产品包装成“网红”农资;有的用模板批量生产煽情视频、胡编农学科普,“套路”农户买课买货。甚至有的批量制造1000多个账号,从简介、身份、出镜、运营全方位造假,将文案代写、视频剪辑等“制假服务”明码标价,已然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假农资坑农,往往一害就损失一年的收成,不仅砸了农民的“饭碗”,还威胁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这些不法分子如此猖獗,根本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当前,对攀附热点、售卖假货的农业账号,惩罚多为责令整改或罚款,对伪造农产品检测数据、虚假溯源等行为的量刑标准也不明确,执法震慑力不足。同时,一些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审核和商家资质审查上存在漏洞,未能有效拦截有害信息。
从更深层次看,假专家有市场,反映出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大,而相关服务供给存在缺口。农业部门调查显示,基层公益性农技服务队伍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经营性服务机构因竞争压力大、市场空间小、盈利能力弱,发展艰难。现实因素制约下,真专家难兼顾田间地头与短视频传播,导致骗子有市场。
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多管齐下。平台应完善审核机制,建立专家库、进行权威机构认证,对助农扶农内容给予流量支持;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明确惩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农业部门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正规农技服务供给。
目前,我市的基层农技专家主要通过各条线群发布信息,平时则在田间地头忙碌,走近农民,满足农民对农技知识的渴望。同时,农民自身也要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神奇配方”,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农资。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铲除假专家生存的土壤,保障农业根基稳固,让农民的辛勤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