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转化激活生态价值
义乌让绿色成为共同富裕鲜明底色
本报消息(记者 钱旭升)在“沙漠的染坊”体验扎染的乐趣,在梨文化创意中心点上一杯“村咖”,在西班牙火腿直播体验店品尝正宗的西班牙火腿……连日来,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李祖村从“脏乱差”蝶变成全国文明村,是义乌不断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义乌全力打好“清新空气”巩固提升战、“碧水提质”攻坚战、“净土清废”安全保卫战、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以美丽环境为基底,催生出多元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绿色成为共同富裕的鲜明底色。
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是生态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平台。每年下半年,这场全球生态精品盛宴如期而至,展馆内10余万种生态产品汇聚,“以竹代塑”等创新主题引人关注;展会联动线上商城打造“永不落幕展会”,让生态产品流通不止于一时。
依托展会优势,义乌创新“百县万品”帮扶模式,覆盖480余个生态优势区,构建起订单农业、基地直供体系。目前已上架生态产品1.4万款,累计助农销售23.91亿元,形成“以展促销、以销促产”的长效帮扶协同转化模式。
在义亭镇森山健康小镇,铁皮石斛的蝶变展现生态产业的潜力。培育室内,离地栽培架上的石斛青翠欲滴;精深加工生产线上,鲜条被转化为多样产品;研学团队里,孩子好奇触摸鲜条,感受生态与科技的融合。从“一棵草”到年产值超7亿元的大健康产业版图,森山小镇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化路。其采用的“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模式,让农民收获稳定地租的同时,人均年工资性收入增加近5万元,实现“家门口增收”。
大陈镇八都溪畔的变化,藏着乡村因生态而兴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年轻人外流、村庄冷清;如今,河道生态修复让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河长制联动巡查护好“一湾清水”。沿溪打造的水上市集、水上乐园,不仅唤回年轻人返乡创业,更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夏天的夜晚,灯光亮起的市集里,村民老楼整理着土特产,笑谈“游客多了不少”。
这一由国企与基层党组织共建、融合生态资源与乡村旅游的模式,为上坑仁、溪后等沿线村庄带来集体收入超500万元,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让美丽乡村成了绿色共富的新引擎。
在省级“无废工厂”浙江华川深能环保有限公司,垃圾每天都在经历着“变废为宝”的重生之旅。当一辆辆垃圾转运车把垃圾倒进料斗,经过5—7天的发酵,沥干水分后被送进焚烧炉烘干,最后进入高温焚烧炉内燃烧,转化为燃烧气体和固体残渣。现场工作人员说:“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以推动汽轮机进行发电。”
“现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很干净整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技术让工厂实现垃圾“吃干榨净”,厂区无臭味,废气排放达欧盟标准。这个“花园式工厂”年处理大量生活垃圾、污泥和餐厨垃圾,去年产值达35亿元,还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为周边村民带来工资性收入超亿元,是“低碳循环型”转化的典型。
将固体废物“变废为宝”是“无废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目前,义乌大力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建成“无废乡村”“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213个,探索开发“无废”研学路线,全力打造“无废集团”“无废商圈”,形成全域建设“无废城市”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动力和生态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