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作序 万物和鸣
——我市奋笔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记者 刘小刚
夏日早上,市区武义江绿道上,不少市民在晨练。江中浅滩水草丰茂,时有水鸟翩跹而至。两组画面相映成趣,展现八婺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市坚定环境立市战略不动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日复一日紧抓污染防治,久久为功打造美丽生态,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正奋笔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绿色家园
午后,兰溪市游埠镇洋港村的生态洗衣房里传来欢声笑语。走近一看,水龙头喷涌出汩汩清流,胡晓芳等几个村民挽着袖管正搓洗衣物。
“以前在池塘河沟中洗衣,洗完后水面漂着泡沫,造成污染。”胡晓芳说,自从有了生态洗衣房,大家都乐意光顾,“洗涤废水不外排,村里河流清澈了不少”。
作为全省“四江源”,“五水共治”以来,我市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坚定扛起“一江清水送下游”的使命担当。2013—2025年,我市开展“清三河”、“提水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工作,全市地表水断面Ⅲ类以上水质从不到50%提高到100%,连续11年夺得“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
碧水如镜,映照绿色家园。
“金华蓝”抬头可见。近年来,我市打出控煤、降尘、治气、限车、禁烟等系列组合拳,全域建成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市区四联路旁,三江街道医疗中心项目工地正在施工。工地围墙上,一排除尘喷头滋滋喷着水雾,把扬尘“阻挡”在内。“工地施工时打开喷头降尘,开工以来没出现尘土飞扬的情况。”周边商户陈先生说。
“无废细胞”遍地开花。我市聚焦工业、农业、生活等重点领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业固废产生量连续两年负增长,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建成“无废细胞”1805个,涉及工厂、乡村、景区、学校、商圈等。其中,25个入选全省百优“无废细胞”。
“双碳行动”蔚然成风。我市深入实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引领产业绿色发展。浙江武义张氏包装实业有限公司配套建设4.5兆瓦屋顶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超500万千瓦时。该公司副总经理徐国平说,光伏电站输送绿电,每年减少8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
随着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天蓝水清地净的“美丽金华”图景日渐成形,浙中生态廊道、美丽乡村、幸福河湖、低碳工厂等美丽载体不断涌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三连升。
生态高地
南山深处,草木莽莽苍苍;密林之中,跃动生命韵律。
近年来,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捕捉到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的身影。憨态可掬的豹猫母子、穿着“箭矢”披风的豪猪、舞姿翩跹的白鹇等,纷纷在红外相机镜头前“卖萌”。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是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黑麂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分布基地。
中华穿山甲是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旗舰物种,近年来数量渐增。为进一步促进种群恢复,保护区为中华穿山甲建立救护繁育中心。“去年以来,我们已救助十多只中华穿山甲。”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科科长熊峰说,这些中华穿山甲有的误闯村民家中,有的出现在马路边等危险区域。“救助后在工作人员精心照顾下,有几只已重返山林。”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扇窗。作为浙中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我市森林覆盖率达56.96%,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42处,物种资源丰富,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野生动物4800余种,占全省种数的60.75%;有维管束植物2500余种,占全省种数的41.63%。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