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低收入农户增收需对症下药
□曹晓恒
缩小“三大差距”,是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对于金华来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重中之重。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强化就业帮扶、项目带动、保障兜底等组合拳,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8元,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有关部门政策组合拳有的放矢。不过也要看到,虽然增速喜人,但基数仍然不高,要实现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还需对症下药,才能将工作做得更精准有效。
精准分析农户低收入的成因。通常来说,强化就业帮扶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有效之举。比如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完善共富工坊建设,引导低收入农户从事来料加工、以工代赈等工作,增加工资性收入。但是,目前50.2%的低收入农户已届花甲之年,即便这些农户有较强通过劳动增收的意愿,也不得不考虑到他们的体力、健康等因素,来料加工、劳动密集型帮扶措施就面临天花板。因此,精准分析农户低收入的成因很有必要,是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就业机会,还是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如果是前者,增加就业岗位确实能有效解决问题,如果是后者,更需要加强保障兜底。或者学习湖州等地的经验,通过生态价值转化让老年群体也能通过林地托管、土地流转、民宿入股获得财产性收入。
增收措施需要因地制宜。为增加农户收入,婺城推出“一户一羽鸭”,武义则推出“一户一羽鸡”计划。不过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农户居住在水源保护区,比如婺城区沙畈乡、莘畈乡,武义县白姆乡、桃溪镇等。为了保护水源,在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饲养家禽家畜,开设农家乐、民宿等都有严格限制。这就让相关计划的好处比较难落到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农户头上。有关部门制定增收措施时,需要因地制宜,通盘考虑,让那些为保障城区大水缸水质而作出牺牲的低收入农户共享发展成果。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而困难的工作,如何破解各种现实困难,实现破冰前行,需要各方群策群力。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