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聚八方客来 碧波荡漾引万鸟归栖
兰溪山水为笔绘就“共富新卷”
记者 张婧
通讯员 张树彬 吴金泓
清晨的姚郎溪畔,水声潺潺。兰溪市香溪镇北山村村民刘正宝牵着小孙女的手,在新修的青石板路上漫步。清水平台上,几位老人在打太极;儿童乐园里,稚嫩的欢笑声伴着鸟鸣回荡。“以前这条小溪是烂泥沟,现在水清见鱼,成了大伙爱来的好地方。”刘正宝的话道出了兰溪山水间发生的巨变。
北山新颜 绿韵流淌致富路宽
北山村,生态修复的画笔不仅描绘美景,更勾勒出共富的新图景。得益于670万元省级绿色转化资金的精准滴灌,姚郎溪水系修复与沿溪游步道项目让昔日的“乱石沟”改头换面,保留原生草木,巧妙嵌入亲水平台、烧烤长廊、投影互动空间、儿童乐园。溪水不再只是远观的风景,成了可亲、可玩、可体验的“活资源”。
生态底色擦亮,业态的枝芽随之萌发。依山势溪流而建的“无它心舍”高端民宿,以其原木墙面、斜顶瓦檐与山景浑然天成的魅力,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早上叫醒你的不再是汽车的轰鸣声,而是清脆的鸟鸣和悦耳的溪流声,比城里惬意多了。”杭州游客金敬道出了生态康养的吸引力。民宿的红火,激活了周边农家乐。村民刘振祥的土菜馆里,笋干烧肉、土鸡蛋羹成了民宿客人寻味而来的招牌。
村中心的农文旅产品展销中心正拔地而起。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林说:“这边展销山货,那边是茶室会客厅。修复水系、修游步道、建展销中心,目标就是让游客愿意来,让山货‘走’出去,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兰湖重生
明珠拭尘焕发新彩
曾几何时,拥有3000亩静水湖面的兰湖(高潮水库),因周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污染重负,水质一度跌至V类。兰溪市以“五水共治”为剑,挥向污染源头:关停沿岸猪场223家、鸭场12家,拆除违建5.81万平方米,6万余头生猪、10余万只鸭彻底退养;全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管网延伸修复、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升级环环相扣;引入衢江优质Ⅱ类活水,实施百万立方米清淤,新增水域面积1.9万平方米,让湖水重获新生。
生态修复的“含绿量”,如今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的兰湖,引来了万千候鸟栖息过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频频现身,成为浙江省首批观鸟胜地。依托这方净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领衔规划的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拔地而起,昔日的“鸭舍”蝶变为充满风情的“雅舍”小镇。瑞士风情、精品酒店、茶园廊桥点缀其间,“兰溪·东方瑞士”的品牌日益响亮。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园区营收超2000万元,这颗重焕光彩的明珠,已成为兰溪人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幸福湖”,相继获评“全国30座最美茶园”、浙江省美丽河湖、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柏社竞速
“梅”好生活踏歌而来
兰溪市东北部的柏社乡,森林覆盖率高达63.49%,梅溪、大溪贯穿全域,大溪出境断面水质全年稳定在Ⅱ类以上,下陈片区负氧离子浓度峰值可达8000个/cm3。如何将满山翠绿与特色物产转化为发展动能?柏社乡的答案是:农文旅体深度融合。
6月是柏社乡最动人的季节。今年,“环八婺”金华市自行车爬坡联赛兰溪站鸣枪开赛,一场以“杨梅熟了!来柏社‘品梅骑马’”为主题的体育盛会激情上演。长达42公里、累计爬升535米的“骑行马拉松”赛道,蜿蜒穿行于连绵起伏的茶山与万亩杨梅园之间。赛事巧妙地将体育竞技与地方物产推介相结合,选手和游客在紧张刺激的赛事之余,可尽情品尝鲜甜的杨梅,沿赛道设置的补给点和终点处的“共富美食集市”更是热闹非凡,兰溪毛峰茶、高山蔬菜、笋干等地标农产品和特色美食引来游客争相选购,乡村消费活力尽显。
这场“体育+农业+生态”的盛宴,背后是柏社乡厚积薄发的文旅布局。2023年底,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亩的嵩山文旅项目正式投运。这个集军事拓展、主题游乐、宾馆露营、高端民宿和农业开发于一体的“月亮型”综合旅游体,已成为浙江省三级旅游驿站、兰溪市研学基地的新地标,与底蕴深厚的东皋心越文化、蒋六山故里、金萧支队红色遗迹等人文资源,以及3800亩优质茶园、1.5万亩杨梅基地等特色农业交相辉映,串起一条生机勃勃的乡村共富示范带。
从北山溪畔升腾的民宿炊烟,到兰湖碧波映照的候鸟倩影,再到柏社赛道跃动的单车骑影,兰溪以生动实践在绿水青山间奋力书写“绿水青山”转化的时代答卷。兰溪的故事印证着:当生态资源被精心守护、智慧转化,共同富裕的种子,必将在每一寸青山绿水间深深扎根,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