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钺守节 苹如喋血 海澄殉空
抗战烽火中的一曲碧血长歌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稿——
记者 金晓 潘佳薇 文/摄
“日本投降矣!”
8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向全国人民宣告这一重大消息。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昨天,记者走进坐落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北麓的国内首座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在黑色大理石英烈碑上,看到了兰溪籍烈士曹志璠、张尚仁、郑海澄的英名。
郑海澄,1936年赴日本留学,进名古屋飞行学校学习飞行技术。1937年回国,1938年报名进入空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学习。1944年1月19日,驾机在重庆上空与来犯日机作战,不料发动机发生故障,冒险迫降,壮烈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郑海澄的姐姐郑苹如因为刺杀大汉奸丁默邨失败而牺牲。
更值得一提的是,郑海澄的父亲郑钺,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讨袁、反帝运动。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复旦大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在侵华日军铁蹄下不屈不挠,策划和组织抗日锄奸,威震敌胆。
郑钺守节
法学名士的傲骨丹心
1878年,郑钺(字伯英)出生于兰溪一个书香门第。1906年,胸怀救国理想的他申请官费留学日本,进入岩仓铁道学校学习,后转入日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在日期间,他深受革命思想感召,秘密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推翻帝制的洪流。
郑钺在日本与名古屋贵族之女木村花子(后改名郑华君)相知相恋。花子毅然放弃家族身份,坚定表示:“我嫁的是中国人,姓中国姓。姓什么,就是什么地方的人,我也是中国人。”这段跨越国界的姻缘,日后在民族危亡之际更显忠贞。
学成归国后,郑钺曾任陕西靖国军秘书长、军法处长,后于南京国民政府担任大理院检察官、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首席检察官等要职,以“严于执法”著称。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寇对郑钺威逼利诱,多次持贵重礼品登门“拜访”,力邀其出任正在筹建的伪司法部部长。郑钺以病坚拒,凛然不屈,暗中联合爱国司法人员,秘密策划和组织抗日锄奸活动。
1943年4月8日,这位始终坚守民族气节的老人抱恨离世,享年65岁。《忠烈传》赞曰:“严于执法、勇于报国,一曲兰溪,光气永爵。”
苹如喋血
红颜特工的生死暗战
郑钺二女儿郑苹如,自幼聪慧美丽,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少女时代的她已是上海滩的耀眼名媛,1937年登上《良友》画报封面,风华绝代。若非父亲反对,她或许会成为电影明星。
国难当头,安逸的生活被打破。1937年底,年仅19岁的郑苹如经中统驻沪专员嵇希宗介绍,加入中统情报组织。被誉为“情报典范人物”的她,利用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社交能力和出众美貌,周旋于日伪高官之间,刺探重要情报,甚至曾谋划绑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之子近卫文隆。
1939年,以丁默邨、李士群为首的汉奸在上海成立“76号”特务组织,疯狂镇压抗日活动。中统上海区决定利用丁默邨好色的特点,派郑苹如实施“美人计”锄奸。
行动前,郑苹如将计划告知父亲。郑钺虽知险恶,却坚定支持:“抗日锄奸,对国家民族有利,对四万万同胞有利,这事非做不可!”带着父亲的嘱托与报国的信念,郑苹如慨然赴险。
行动一波三折。首次诱杀计划因丁默邨极度警惕而流产。1939年12月21日,郑苹如以赴静安寺西伯利亚皮货店买大衣为由,将丁默邨诱至伏击点。丁默邨刚踏入店门即察觉异常,狂奔逃回防弹汽车,暗杀行动再次失败,郑苹如随即被捕。
身陷魔窟“76号”,郑苹如为保护组织和战友,将行动定性为“情杀”,坚称是丁默邨“玩弄女性”招致报复。任凭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她始终未吐露真实使命。其父郑钺亦再次被以伪职换女儿性命相诱,断然拒绝。
1940年2月,22岁的郑苹如被带到上海郊外一处荒野执行枪决。面对刽子手的枪口,她淡定地说:“往我心脏打,不要打我的脸。”至死,她都保持优雅美丽的样子。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郑苹如为革命烈士。
海澄殉空
蓝天雄鹰的碧血长空
郑钺长子郑海澄,受父亲影响,怀抱航空救国之志。1936年,20岁的郑海澄与弟弟郑南阳一同赴日留学,进入名古屋飞行学校学习飞行技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身在日本的郑海澄兄弟毅然决定回国抗战。在母亲郑华君及日本友人的冒险帮助下,郑海澄成功“偷渡”回国,随即报考空军军官学校(前身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一期驱逐科。
毕业后,郑海澄被编入中华民国空军一线作战部队,历任空军第26中队、第3大队第32中队、第4大队第24中队飞行员,多次驾机升空与日寇血战,因战功升任中尉三级飞行官。
1944年1月19日,郑海澄奉命驾机从重庆基地起飞,迎击来犯日机。战机升空后不久,新维修的发动机突发严重故障。为避免战机坠入居民区造成更大伤亡,他毅然选择冒险迫降。不幸在迫降过程中机头触地,壮烈殉国,年仅28岁。
满门忠烈
民族大义,高于生死
兰溪郑氏一门的牺牲远不止于此。郑钺夫人郑华君(木村花子),这位来自日本的女性,在儿女相继殉国后,独自支撑破碎的家庭,抚育年幼子孙,直至1966年在台湾病逝。
郑苹如的未婚夫王汉勋,中华民国空军上校、大队长,惊闻爱人死讯后悲痛万分,不久在执行空运任务时牺牲于衡山。郑钺幼子郑南阳,抗战初期与兄长一同冒险从日本归国,后成为医生。
“郑钺守节,苹如尽忠,海澄成仁,郑母明义。” 时人十六字,道尽兰溪郑氏一门的浩然正气与巨大牺牲。
一门之中,父亲坚守民族气节,宁死不事敌伪;女儿深入虎穴,以青春与生命践行报国誓言;儿子翱翔蓝天,血洒长空;母亲深明大义,抚育遗孤。他们以最宝贵的生命,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满门忠烈”之歌。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黑色花岗岩英烈墙上,郑海澄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远处,他的姐姐郑苹如那封写于魔窟的绝笔信,作为审判汉奸丁默邨的铁证,静静躺在南京市档案馆的特藏库中。
八十载岁月如流,兰溪郑氏一门的碧血丹心从未被遗忘。当和平的鸽哨划过蓝天,一批批后来者驻足于英烈墙前,那穿越时空的浩然正气,依然在无声诉说着一个家族以生命铸就的信仰:国难当头,寸土不让;民族大义,高于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