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该奋斗的年纪,既要有“慢慢来”的从容,更要有“往前冲”的勇气
即将开启大学生活,新生如何衔接规划
记者 叶骏
清华大学本科8月20日入学,北京大学本科8月18日报到,浙江大学本科8月22日报到,浙江师范大学新生9月13—14日报到……各大高校开学日期渐近,新生入校开学典礼、军训与入学教育等将陆续展开,大学四年生活即将启航。而西湖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们8月10日已经报到并参加了开学典礼,有人戏称挑战“全网最早”。
从高考结束至大学报到的两三个月里,除了旅游、驾考、兴趣学练,向学长了解大学生活与提早规划也必不可少。不过,北京等地曝出“高大衔接”的新闻,让人对新赛道内卷有了新认知,其实新生要有衔接意识、做好规划,但报班抢跑、出钱衔接并不值得提倡。
大多数高校都有入学流程与始业教育
据清华大学官方公告,2025级本科新生8月20日入学报到,8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8月22日至9月14日开展军训及入学教育。与往年相比,今年军训时长增加至24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课程安排更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训练。
浙大本科新生9月初开展始业教育周,包含校史校情教育、专业认知讲座、规章制度学习、安全教育和丰富的校园融入活动,帮助新生快速了解浙大、适应大学生活。预计9月上旬启动军训,这也是新生磨炼意志、融入集体的必修课。
网络上也有人根据清华大学官网信息以及清华学长学姐们的建议整理出新生入学指南,希望可以帮助新同学们规避一些小麻烦,更快融入并享受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其中提到,生活安顿就绪,学业便是核心,提前规划有助于把握方向。同学们除了要学会善用清华丰富多元的学术资源,也要做到对未来规划心中有数,比方说,未来是考保研还是出国留学,并列出两条路径所需的相应准备。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会提前为新生们准备好开学攻略等,提供详尽的吃住行用学等信息。这些年,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还会有校长赠书,今年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前些年包括《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艺术的故事》《从一到无穷大》《万古江河》《乡土中国》《老人与海》《邓稼先传》等,都是新生们值得品读吸收的好书,当然也是暑期就可以翻阅起来。
南京师范大学给2024级新生的录取通知书,还夹带了学校的银杏叶及本校名师郦波教授推荐书目,包括《红楼梦》《美的历程》《偷书贼》《万历十五年》《郦波评点<传习录>》。这些不是作业的专家推荐,实际上充满了学校浓浓的关爱,让新生们心生欢喜地读起来。
8月10日,西湖大学迎来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这是西湖大学延续多年的新生入校礼。西湖大学提前开学一个月“学什么”?校长施一公在开学致辞中说:“在西湖大学,我们拒绝内卷和内耗,不以学分绩点、论文数量论英雄,在课程选择、专业方向上给予同学们极大的自由度和试错空间,鼓励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做与众不同的少数派。”
在西湖大学,新生会得到怎样的成长?“大学是创新的试验场,创新如同拓荒,前路充满荆棘,尤其是‘从0到1’的突破,挫折乃至失败是常态。但正因为是试验,你可以毫无包袱、一往无前,这个阶段的挫折与失败恰好是对心志最好的历练。”施一公表示。
相较9月开学季,西湖大学的开学提前了将近1个月,在8月,新生们会开展“暑期适应性学习”。在3至4周的准大学生活里,课程包含数学课、英语课、心理健康、实验室学院开放日等,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以及逐步形成未来的学业规划。此后,本科前两年将聚焦通识教育,广泛涉猎多元学科;从大一第二学期期末起,学生可依据兴趣专长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完成专业分流。在校生代表、首届本科生胡烁怡作为老生代表,分享了感悟。她感谢西湖大学“赋予我们试错的底气”,也祝福所有新生“坚信你的独特”“追随你的好奇”。
暑假需要“留白” 到大学需要目标与规划
艾青中学2022届毕业生刘景奇现为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其对所谓的“高大衔接”并不推荐,虽然现在社会竞争确实挺激烈,大家都有点“卷”。在他看来,高考结束后后的暑假,真的是一段特别珍贵的“缓冲期”,更需要一段“留白”时间——不是说完全松懈,而是从高强度的应试状态里慢慢调整过来。与其急着学大学课程,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旅游看看世界,拓宽一下眼界;学一门一直想学的乐器,培养个兴趣爱好;或者坚持一项运动,比如跑步、打球,把身体底子打好。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很不一样,更侧重自主探索和思维能力,提前上衔接班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另一种紧绷,不如趁着暑假这个空当好好沉淀一下。同时,也可以提前联系一下学校的学长学姐,问问专业学习的重点、宿舍生活的细节,甚至是选课的“避坑指南”,同时也要甄别信息,防止被骗。“提前了解这些,开学后能少走很多弯路。”
刘景奇表示,对于大学的生活学习,首先要有大致目标,然后是根据自己的目标做具体准备。如果有入党的意愿,大一刚开学可以积极一点,如竞选班委,既能锻炼组织能力,也能更直接地服务同学;多参加志愿活动,积累服务经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基础。如果想读研或者出国深造,那大一、大二一定要把学习放在首位,这两年的课程大多是专业基础课,学分占比高,一旦落下后面想补就很难了。
如果更倾向于毕业后直接就业,那就要早点和老师沟通职业方向,主动加入课题组跟着做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假期也别闲着,找份和专业相关的实习,既能了解行业真实情况,也能在简历上加分,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他提醒新生们,学生组织不用参加太多,他试过加入好几个,后来发现精力根本跟不上,反而耽误了学习。如果有真正感兴趣的,可以参加一下,否则不建议参加,不然只是“混履历”,意义不大。
另外,人际交往也是大学很重要的一课。刘景奇说,要学着处理好社会关系,主动去结交那些志同道合、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学长学姐,和这样的人相处,会互相激励、共同成长。而对于那些总是传递消极情绪、消耗你精力的“低能量”群体,其实不用勉强合群,保持适当距离、敬而远之就好,把时间留给更值得的人和事。
刘景奇还总结,大学四年过得快也过得慢,关键在于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提前的规划。别一入学就陷入“躺平式享乐”,觉得高考完就该彻底放松,那样很容易迷失方向;但也不用跟着别人盲目内卷,把自己逼得太紧。毕竟,这是我们最该奋斗的年纪,既要有“慢慢来”的从容,更要有“往前冲”的勇气——找到自己的节奏,守住自己的方向,才能让这段时光真正有价值、有收获。
抢跑有度
莫太卷
PPT上一行大字:“祝贺各位同学迈入学习生涯新阶段”;下页PPT画风一转,变成“上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
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之后,“高大衔接”(有的冠以“大学预科”)也横空出世。7月20日,在北京海淀区某大厦一间挤满学生和家长的教室里,海报上“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学抢跑一步”的标语。一女生无奈地说,从小学就开始上这家机构的课,没想到马上读大学了也要来上。
课程名是“30天学业领先计划”,销售顾问的话术是“提前学肯定比上大学再学好”,具体课程安排是“从上午9点持续到晚上9点,中间休息3个小时”,更有宣传册所谓“课程有利于打破‘挂科率高’的魔咒,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果然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超前学习、高压训练、强制灌输、提高分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赢在“起跑线”上,坚决不能掉队。
“高大衔接”现象的本质,是教育“抢跑文化”在大学阶段的延续。在“高大衔接班”的课堂里,有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在学英语六级;也有家长认为“现在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总比不灌要好,没有坏处”,将孩子“软硬兼施”地送过来——这是要把准大学生当中学生管,把大学当高中上?
“衔接学习”的包装之下,显现了速成、功利与内卷的真实底色。不只是“高大衔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关键”似乎成了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关键词”,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关键”。可是,没完没了的“关键”,一环扣一环的“衔接学习”,啥时候是个头?这放大的是教育焦虑,走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有网友直呼“放过孩子,让他们歇歇吧”。
高考后的暑假,本应当是青少年告别高强度应试训练,迎接自主探索的宝贵“过渡期”。而填鸭式的“大学预备营”甚至动辄上万元的天价夏令营,却在兜售所谓的“有效社交”与“目标感”,这无异于粗暴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隙。在长期被外力填满的日程中,孩子们的自我规划能力与内在动机的发育会受到阻碍,原因很简单,所有方向都由外界预设,“自我”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18岁,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是完全行为能力人,“衔接”的核心应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非只是内容的提前填塞,不是提前修读高数或英语四六级,家长敢于放手、社会给予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与探索中完成向成人的心理过渡。
在复旦大学迎新大会上,朱大潜院士曾郑重指出,从中学到大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习要求和学习环境都有重大的变化,建议大家认真体验、讨论与总结,将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作为开始阶段的第一要务。“自觉”二字,正是大学教育区别于过往教育的本质所在。
教育绝非冲刺的短跑,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多次强调,大学是学生发现自我、明确人生目标的关键期,学校应努力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轨道上脱颖而出,而非倡导内卷竞争。“西湖大学不以学分绩点、论文数量论英雄,在课程选择、专业方向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和试错空间,鼓励新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做与众不同的少数派’。”
北京大学近期宣布全面取消绩点,正是“反内卷”趋势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唯有放下对“起跑线”的执念,以长期主义的眼光看待成长,才能真正跑好人生的马拉松,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
守住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节奏,付诸切实的努力。从幼儿园起步的学习生涯,幼小、小初、初高、高大?大学之后还要考公考编辅导……人生不需步步衔接——这应当成为学生和家长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