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走过六城六馆 引发观展热潮

金华画家的这场展览 缘何成了网红打卡点

记者 金璐

一场以“纸”为媒介的艺术实验,在6个城市掀起了一场跨越年龄与圈层的文化热潮。从安徽省美术馆到浙江省文化馆,从抖音的百万级流量到小红书的打卡刷屏,“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不仅打破了传统艺术展的边界,更以年轻化的表达重构了纸文化的当代价值。这场由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雷主导的巡展,究竟如何让“一张纸”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

从美术馆到社交媒体的破圈之旅

上周,“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最后一站在浙江省文化馆落下帷幕,线上热度仍在持续升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涌现大量打卡内容:安徽省美术馆内,观众俯身凝视由报纸编织而成的巨型铠甲;河南省美术馆中,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摄七彩的纸雕装置;更有车票、旧书页等日常纸张做成的艺术作品,在社交平台收获数十万点赞。据统计,巡展期间线下观众达18万人次,线上曝光量突破百万,其中单件作品在抖音的点击量最高达20万次。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剪纸或折纸,而是用观念重构纸张的生命。”策展人杨大伟说。展览通过“解构——重构”的创作逻辑,将报纸、车票、旧书页等日常材料转化为具有精神隐喻的艺术载体。例如,王雷用数千份报纸编织的一件件“纸衣”,既是对信息过载时代的反思,也暗含“文字即衣冠”的东方哲学;杨光的《裂痕》通过激光切割与传统剪纸的结合,展现了纸张的独特视觉效果;康雷的《天地遗珠系列》则通过纸浆与水墨的奇妙反应,展现了纸张的无限可能;李洪波的《花季系列——看见美好之女孩》通过对教科书的雕刻,传递了对青春的向往。

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术上令人惊叹,更在情感上与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感受到纸艺术的独特魅力。“陌生化”的创作手法,让年轻人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纸张,激发了强烈的分享欲。

不同年龄观众跨代际共鸣

“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项目负责人是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王雷。该展览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走过合肥、南京、郑州、济南、西安、杭州6个城市,所到之处均引发了年轻人的围观潮。

巡展的走红并非偶然。展览从立项之初便承载着双重使命:一方面,通过当代艺术语言激活传统纸文化,响应“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与展示平台,推动纸艺术从“民间技艺”向“当代艺术”转型。

巡展现场,一个有趣的现象引人注目:观众中既有穿着新潮的年轻人,也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甚至不乏举家出动的亲子群体。在安徽省美术馆,一名大学生观众表示:“这些作品让我意识到,纸不仅是考试卷和外卖单,它还能承载思想、历史甚至情感。”而一位老年观众在《文锦中华2018》装置前驻足良久,感叹道:“原来纸可以这么有力量。”

这种跨代际共鸣的背后,是展览对“纸文化”的双重解码:一方面,通过互动装置、光影技术等现代手段,拉近艺术欣赏门槛;另一方面,以“敬惜字纸”为内核,唤醒集体文化记忆。

“小纸张”承载“大文明”

短视频时代,一场艺术展为何能引发持续关注?答案或许藏在展览的细节中:没有刻意制造的“网红打卡点”,而是通过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引发自发传播;没有说教式的文化灌输,而是以“互动——思考——共鸣”的路径完成价值传递。例如,在南京师范大学站,一件名为《另一把扫帚》的纸装置作品,通过光影变化呈现纸张从二维到三维的嬗变,观众需驻足10分钟才能完整捕捉其变化,这种“慢体验”恰恰与短视频的“快消费”形成张力。

在郑州站,00后观众对崔尚华的《出走的牲灵》尤为热衷——这些用生活中的纸张制作的“文字、图案碎片”,通过二维码链接数字解说,实现“扫一扫看前世今生”。这种“传统材质+数字交互”的混搭,恰好满足了年轻人对“国潮”的想象:既要有文化根脉的厚重感,又需符合短平快的审美节奏。

此次展览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等媒体对展览进行报道,为展览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各个美术馆也对展览给予高度支持,从馆长到员工都积极参与展览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在一些美术馆,如安徽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每天的人流量都很大。这些美术馆的支持和观众的热情,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参观展览。

“我们不是在追赶潮流,而是在创造潮流。”王雷的这句话或许揭示了展览成功的关键。当“敬惜字纸”从一句古老训诫,转化为当代艺术家手中的创作母题,当一张废纸从“垃圾”变为“艺术载体”,这场巡展不仅重新定义了纸文化的可能性,更证明:真正的“网红”,永远是那些能触动人性、引发思考的内容。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