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奖学金的背后

“姚氏宗祠景顺奖(助)学金”获奖学子合影

姚景顺

2022年8月20日,姚宝熙(后排左一)参加奖(助)学金颁发仪式

记者 赵如芳 文/摄

高温来袭,姚氏宗祠里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却不觉闷热。仿古建筑高耸宽敞,中庭四周是天井,凉风习习。

8月12日上午,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14名学子齐聚这座宗祠,参加“姚氏宗祠景顺奖(助)学金”颁奖典礼。3名准初中生、6名准高中生、3名准大学生,一共获得44000元奖金。

这笔钱,由从姚村走出去的教授姚景顺出资,这是他第9年以这样的方式回馈家乡、勉励学子。9年来,他累计出资392000元,奖励127人次。他说,自己是受到“中国好人”姚宝熙的影响而设的奖项,也是在延续姚氏宗族始于明清时期的学奖制度。

“村里有奖学金, 要好好学习”

“姚俊哲,奖励1000元;姚雨辰,奖励4000元;姚涵哲,奖励7000元……”随着播报声响起,学子们依次上台,接过奖状和奖金。站在旁边的家长露出欣慰的笑容。

7000元的奖励,是“姚氏宗祠景顺奖(助)学金”设立以来第一次送出,获得者是即将去天津大学就读的姚涵哲。这是他第三次获得该奖,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时,他分别获得过1000元、4000元的奖励。“我很激动,很感恩,姚景顺爷爷不太回姚村,我见过他的次数不多,但知道他的学术成就高,有家国情怀。”说这些时,姚涵哲的脸上满是敬意。

即将升入兰溪一中的姚雨辰,第二次获得“姚氏宗祠景顺奖(助)学金”,内心非常激动。他的爸爸运送油漆,妈妈在纺织厂上班,他获得的奖金可以帮父母分担一些开支。

同样即将到兰溪一中就读的姚子骞说,这份荣誉对他而言很重要。“不仅是对我过去三年初中学习的肯定,更是对未来高中生涯的鞭策。它让我明白,平凡的努力同样值得被看见。”4000元奖(助)学金到手,姚子骞打算存起来,想在高中三年结束后再获得一笔“姚氏宗祠景顺奖(助)学金”。“有希望的,毕竟在兰溪一中。”“带个好头,给弟弟做榜样。”村民们七嘴八舌,对姚子骞充满信心。当天,姚子骞75岁的爷爷姚国铨戴着草帽来到颁奖现场,看到孙子拿到奖学金,笑得合不拢嘴:“我早就对他说过,村里有奖学金,要好好学习。”

“宝熙叔,

奖(助)学金我会一直延续下去”

颁奖当天,姚景顺没有到场,他写来发言稿,由“姚氏宗祠景顺奖(助)学金”评审组成员代读。

“同学们,今天站在这里接受嘉奖,是对你们过往寒窗苦读的肯定,证明了你们在同龄人中的优秀。这份荣誉,是起点,更是沉甸甸的期许。希望你们将智慧与热情化作推动社会前行的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强国事业的磅礴力量……”

鼓舞人心的话语在宗祠里回荡,每一句都发自姚景顺的肺腑,既是说给获奖学子听,也映照着他的奋斗足迹。

1957年,姚景顺出生在姚村,小学、初中时成绩优异,从厚仁高中毕业后,他回村务农数年,之后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1978年,他考取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后到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最终成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景顺培养了数百名军事指挥人才,创建海上编队预警探测理论体系,带领团队攻克海上侦察预警与目标识别等多项关键技术,多次荣获军内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6年,姚景顺回姚村探亲,发现曾被日军炸毁的姚氏宗祠修葺一新,气派非凡。此外,村中多座年久失修的老建筑也得到修缮加固。他听村里人说,是从姚村走出去的姚宝熙捐资修建了这些房屋。姚宝熙节衣缩食,一根皮带用十几年,却为家乡捐献上千万元。这种精神,令姚景顺深受感动。他拿出100万元设立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姚村品学兼优的姚姓学子、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姚姓学子,鼓励他们在学业上勇攀高峰。

“我没有姚宝熙那样的经济实力,但衣食无忧,可以为家乡学子尽点绵薄之力。我的女儿学业有成,工作不错,她很支持我在姚村设立奖(助)学金。”电话里,姚景顺如此告诉记者。

从2017年起,每年暑假,“姚氏宗祠景顺奖(助)学金”颁奖典礼在姚氏宗祠举行。姚景顺在外省,回来不便。只要身体允许,身材瘦小的姚宝熙都会到场参加。姚村后辈中有人像他一样热心,他非常欣慰,用到场助力的方式为姚景顺点赞,为获奖学子加油打气。

2024年6月17日,姚宝熙病逝,姚景顺从外地赶回参加葬礼。望着众多自发前来送行的村民和市民,姚景顺在心中许下承诺:“宝熙叔,受您影响而设的奖(助)学金,我会一直延续下去。”

2025年8月12日,第九届“姚氏宗祠景顺奖(助)学金”颁奖典礼举行,往年那个瘦小的身影,永远缺席了。

“这样优秀的文化血脉,

应该流传下去”

2017年退休后,姚景顺有了空闲时间。在外闯荡半生,家乡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姚村有740多年历史,村中有明清古建筑80多座,其中有23座以德命名的公厅,慎德堂、崇德堂、世德堂、萃德堂、存德堂……2013年,姚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引起了姚景顺的关注,他开始研究姚村这座传统村落。

在收集资料和走访中,姚景顺发现,姚村一直秉持“崇德尚善,忠孝感恩”的家族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德善文化与农耕文明体系。村里先后涌现多位报恩桑梓、乐善好施的成功人士,如:姚琏、姚厅泉、姚文炳、姚敬泉、姚凤山、姚顺贵、姚坤鳌等。其中,清代商人姚坤鳌捐巨资重修祠堂、兰溪悦济浮桥、金华通济桥以及济贫助学赈灾的故事,广为流传。

此外,姚村向来崇文重教,一直有用公产奖励帮扶学子的传统。早在明清时期,姚村祠堂就设有学奖,村中的余庆堂、钟瑞堂、世德堂、萃德堂以及齐政堂等公厅都置有公产,所属子弟去上私塾,书费、学费都由公厅担负。学田、书田一度盛行。民国时期,姚氏祠堂对高小毕业生年奖学肉一斤,初中以上毕业生年奖学肉两斤。崇德堂规定,凡外出投考学校可报销车旅费,高小毕业生年奖重半斤的馒头一对。萃德堂规定,凡高小毕业生年奖学肉一斤,初中以上毕业另奖稻谷200斤。齐政堂规定,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可报销书籍费和学杂费;高小毕业生年奖学肉一斤,初中毕业奖两斤,高中毕业奖三斤,大学毕业奖五斤。

……

厚厚的资料累积起来,姚景顺想出一本书。每次整理、翻阅书稿,他都会想起姚宝熙生前说的只言片语——“我做的事不值一提,姚坤鳌的贡献才大”“我读书时,村里给我发过馒头和猪肉”……

姚景顺明白,姚宝熙勤俭节约却为家乡捐赠1500万元的善举,是受到姚氏家族德善文化的影响。以德传家、以善化人的精神内核,浸润姚宝熙的心田。而姚宝熙的慷慨,又影响了他。他们,都是姚村德善文化的传承者。“这样优秀的文化血脉,应该流传下去。”姚景顺感慨道。

欣慰的是,姚景顺的女儿姚岚表示,她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将这个奖(助)学金继续设立下去,激励姚村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心怀大爱、帮扶别人的种子已在部分学子的心里扎根。8月12日,获奖学子姚子骞在台上给自己定下三个计划——一份学术热忱、一项体艺特长、一种奉献精神。“我想加入兰溪一中的志愿者协会,把这份奖学金所承载的关爱传递出去。”一共获得12000元奖金的姚涵哲说,他将不负这份厚爱,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和实际行动回报家乡,报效祖国。

姚氏宗祠里,一张张意气风发的青春脸庞,像汲满雨露的花朵一样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