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特别报道

乡村医生潘树全: “医”心为民,守护乡邻健康60年

记者 俞夏冰 文/摄

年过七旬的潘树全在诊室里帮一名病人挂上吊瓶,再从药房的柜子里为上门看病的村民找出几张膏药,又帮老年患者量血压。“今天血压有点高,正常吃药,再观察两天,记得不要吃太咸。”潘树全看诊时静心专注,反复叮嘱老人一些注意事项。

潘树全是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上潘卫生院一名医生,细致入微地关心周边村民。在上潘、箬帽金、三石里等自然村,只要说起他,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温厚善良的好医生,乡村医者的榜样。”

切除六指种下行医种子

潘树全肤色黝黑,是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当他挂上听诊器,便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是赤脚医生的工作节律。

“以前我右手有6个手指,后来动手术切掉一个,那时就在心里种下行医的种子。”潘树全翻出泛黄的赤脚医生证件,谈起当年的梦想和后来的行医路,满是感慨。

潘树全1949年生,是土生土长的罗埠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初中毕业后放弃学业,像其他农家孩子一样下地干活贴补家用。看到乡村缺医少药,他当医生的愿望愈加强烈。

“17岁时,我从村干部口中得知有赤脚医生培训,需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人,马上就报名了。”潘树全回忆,参加培训后,行医路水到渠成。在往后十余年间,他除了将老师教的知识学懂弄通,还结合当时农村生活实际,向老师请教各类卫生防疫知识。

当时村里没有像样的诊所,潘树全将自家堂屋改成诊室,一般傍晚时分最忙,村民白天在田间劳作,有头疼脑热多半趁空闲找医生。当时只有一条沙石路通往城镇,村民外出就医不便,于是周边村庄几百号人治疗大病小痛都离不开潘树全。

为提高医术,潘树全不仅每年参加医学培训,还购买医疗专业书籍研究,医书一度堆满老屋一角。

“和我爸爸同一批的赤脚医生,现在还坚持行医的已经不多了。他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是由于心中的热爱与肩上的责任感。”儿子潘旭平说,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如今他跟女儿都从事医疗行业,并将之视为此生的事业。

种四五亩水稻补贴家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成了潘树全的工作日常。

“潘医生,我们家孩子又烧起来了。”深夜,邻居急促敲门,惊醒了潘树全。那时没有电话,村民看病都是上门喊。他从药柜里翻出药箱,里面整齐摆放玻璃药瓶,还有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

“别急,我先去看看。”潘树全披上大衣,跨上一辆二八大杠,就跟着病人家属出门了。冬天天气冷,听诊时,他把听诊器焐热了再贴到孩子胸口。诊断后,他给孩子打退烧针,又烧了热水擦身,守到后半夜才往家赶。

“最开始村里只有小土路,出诊全靠双腿,我经常背着药箱,走好几公里路去问诊。”潘树全说,无论盛夏严冬、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都出诊。药箱里的药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最初的青霉素、土霉素,到现在的降压药、降糖药,不变的是为村民健康奔忙的医者初心。

在村里行医不赚钱,潘树全务农补贴家用。最多时,他跟妻子两人种四五亩水稻。“出诊多是免诊疗费,手头宽裕点的村民会用红纸包两元钱作为利市,家庭困难的有时还要赊账。”潘树全说,那时村里仍有不少因病致贫、看不起病的村民,他都一一摸排清楚并登记在册,定期对他们进行随访。

几十年不收上门诊费

后来各村陆续修路,村民外出就医方便多了,但潘树全的诊所依然受到周边群众信赖。

2015年,村民潘志海的外甥来村里过暑假,由于天气炎热中暑,骑自行车时一头栽倒在家门口,潘志海发现后连忙背他来找潘树全。

“潘医生,快救命!”潘树全将失去意识的年轻人放平、降温、扭痧,实时观察症状,最终使他恢复清醒。

还有一次,下潘村村民潘海军被毒蜂蜇了一口,引起休克,大量出汗、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家属赶紧通知潘树全。他赶到现场,判断是过敏反应,给潘海军紧急注射一针地塞米松,并呼叫120,让患者及时妥善得到救治。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他担起重任,对进村人员进行测温和流行病学史询问登记,对感冒发热的村民进行初诊送医,每天从清晨忙到傍晚。

在潘树全的诊所内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术精湛,妙手回春”,这是罗埠镇祝边村村民祝有土为感谢他治好困扰自己多年的皮肤病而赠送的。越溪村村民祝有花也对潘树全充满感激,她的母亲由于常年劳作腰椎受损,多亏在潘树全的诊所就医,才维持行动能力。

如今,76岁的潘树全背驼了,耳朵也有些背,但仍坚持每日接诊,只要有人喊“潘医生”,他总会立刻应一声:“来了。”

从青丝到白发,潘树全几十年不收上门诊费,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担当。他走遍村里每一条泥泞小路,敲过每一户村民的家门,用一生坚守乡医岗位,用平凡铸就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