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新闻三秒区

“只要乡亲们需要, 这束光就会一直亮下去”

记者 卢师慧 黄娇丽 文/摄

昨日傍晚时分,东阳市虎鹿镇香缝公益协会的队员们身着志愿马甲,带着宣传册,开始走街串巷。他们挨家挨户地敲门,耐心地向村民讲解防溺水和反诈骗知识。“暑期孩子玩水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去危险水域。”队员们恳切的话语,随着夏夜的微风,传进每一户人家。这是暑期以来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也是他们守护乡亲的日常行动。

从2016年6名村民自发组建的微信群起步,这支扎根乡土的草根队伍历经九年坚守,已发展成为拥有300余名成员、9支分队的“虎鹿镇香缝公益协会”。他们以点滴行动,持续照亮全镇40多个村庄。

草根起步

2016年,在外经商多年的周海阳回到家乡虎鹿镇。一次毅行活动让他发现,周边乡镇都有公益服务队,唯独虎鹿镇是空白。

“虎鹿离城区远,老百姓更需要身边的公益力量。”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他拉上5位好友建了个微信群,这支6人的小队成了公益协会的雏形。老义工应云兰、程彬君、张华芳等人带着热情与经验,成了早期的核心力量。

最初的活动从身边小事起步:清理镇区“牛皮癣”时,6个人拎着水桶、握着铲子走在街上,在路人好奇的目光中,他们看着变整洁的墙面,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值了”;协助维持集市秩序时,他们耐心引导,让喧闹的市场多了份井然;为独居老人送生活用品时,一句句暖心的问候,驱散了老人的孤独。

随着活动常态化,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打听“如何加入”。2017年,微信群成员增长到60多人;2018年,队伍在镇政府备案,正式成立“虎鹿公益服务队”。那一年,他们把“公益大巴”开进偏远的西垣村,30多名队员带着理发工具、磨刀石、维修器材上门服务。当地老人感慨:“山里难得有这样的好事,志愿者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

此后,每季度一次的“公益大巴”成了常态,足迹遍布全镇所有村庄,服务内容扩展到健康咨询、家电维修、衣物缝补等十余项。端午送粽子、重阳陪老人、学雷锋日做服务,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每个重要节点。

2024年,队伍正式注册为“虎鹿镇香缝公益协会”,旗下已有3支镇级队伍、6支乡村队伍。300余名固定队员年均开展活动150余场,还先后荣获全国“品质公益奖”生态文明奖、中国公益慈善项目金奖等荣誉。最让周海阳感动的是,最初的6名队员,九年过去“一个也没有少”。

扎根乡土

“叔叔,你看我们捡了一袋垃圾!”每周六的早晨,虎鹿镇的道路上总有这样的身影:大人牵着孩子,穿着橙色马甲边跑边捡垃圾。夜色中,那抹橙色格外亮眼。这是公益跑团的日常,这样的“公益捡跑”,他们已坚持了七年。

2018年,周海阳参加东阳市“边跑边捡”活动后深受启发:“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清洁环境,太适合乡镇了!”他当即在队内发起倡议,组建虎鹿公益跑团,约定每周六开展活动。从最初的7个人,到如今每次活动都能有50多人。

跑团的影响力像涟漪般扩散:2019年推出“以烟头换杯面”活动,孩子们放学路上、散步时捡烟头成了新风尚;2021年“学雷锋”毅行跑捡活动,100多名中小学师生及家长携手参与;截至2025年,他们的足迹覆盖全镇40多个村庄,连18公里外的偏远村落也留下了橙色身影。

13岁的虞文博月从小学四年级就跟着妈妈做公益,如今已是初二学生,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以前觉得公益是大人的事,现在每次跑完看到干净的街道,特别有成就感。”

在虎鹿,连幼儿园孩子都知道,“跑步捡垃圾是很酷的事”。八年来,跑团通过“保护母亲河”“学雷锋毅行”等活动,回收大量垃圾,清理河道数吨废弃物,还荣获了阿里巴巴公益“人人三小时”2021中国公益慈善项目金奖。“我们跑过的每一步,都在让虎鹿更美丽。”周海阳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暑期里,队员们的步履更加不停。除了常规服务,每晚都穿梭在村庄开展防溺水、反诈骗宣传。全镇40多个村庄早已走了一遍,如今正挨家挨户进行第二轮宣讲,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九年坚守

7月21日下午救援队发现失联老人的场景,是他们日常紧急响应的一部分。2019年6月,周海阳在志愿者中经过选拔,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救援队。自成立以来,这支35人的队伍已执行百余次紧急救援任务。

救援故事里藏着太多惊心动魄:2020年,他们用56小时在山顶找回奄奄一息的老人,脱下衣服做担架,在陡峭山路上艰难跋涉一个多小时;还有一次,在海拔600多米的山林里搜寻53小时后,终于在灌木丛中找到体力透支的失联者,队员们轮番接力,将人安全转移。“每次看到老人平安,所有辛苦都烟消云散。”周海阳说,那些不眠之夜,都化作了安心的微笑。

除了紧急搜救,他们的身影还出现在每个需要的角落:东白山景区里,他们守护游客安全;梨花季、端午活动中,他们维持秩序;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时,他们冒暴雨转移虎峰寺4名被困人员……办公室里悬挂的30多面锦旗,无声地见证着他们从“普通人”到“守护者”的蜕变。

“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把每件小事做好,用点滴爱心汇聚成照亮家乡的光。”周海阳说,只要乡亲们需要,这束光就会一直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