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荣光”——致敬老兵融媒采访关爱行动④
张景贤:从战地讲台到杏坛园丁
人物链接 张景贤,1928年2月出生,四川泸州人。1949年11月入伍。1951年赴朝鲜担任志愿军文化教员。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1955年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衢州一中、兰溪一中、金华六中任教,1986年以高级教师身份退休。战斗年代,她以青春热血书写报国篇章;和平岁月,她在三尺讲台培育桃李芬芳。
致敬老兵融媒采访关爱行动第四站,我们来到97岁老兵张景贤家中。
策划:张明 丰晓原
采访团带队:孙武斌 方婕
文字:孙武斌 方婕
摄影:吴潮宏
荣光时刻: 古有花木兰 今有张景贤
“你们都是哪里来的呀?能帮我写在本子上吗?”采访团成员走进张景贤老人家中时,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客厅里笑脸相迎。一落座,她就拿出一本笔记本,请来访者逐一写下个人信息。老人说,她非常感激大家的探望,想用这种方式记住每一份情谊。
出身书香门第的张景贤是一名志愿军女战士,也是那个年代稀缺的大学生。1949年,21岁的她正在重庆求学。提及参军过程,老人记忆犹新:“1949年11月重庆解放,部队以军政大学名义招收大学生,我立刻报名。”
参军需要经过笔试和面试。张景贤回忆:“笔试是写一篇对当前形势认识的文章,这难不倒我,问题在面试。”因为张景贤个子小,考官担心她吃不了部队的苦,就想劝退她。“解放军也有女兵,她们能吃的苦我也能吃。”正是这份决心让她踏上了军旅之路。
“张榜那天,榜单贴满一整条街。”张景贤和同学沿街寻找名字。“找了很久都没看到我的,最后找到了,特别激动。”得知录取后,她激动地写信告知父亲。父亲接到信后,专门赶到重庆来看望。看见身穿军装英姿飒爽的女儿,父亲非常自豪,回去后向邻居炫耀:“古有花木兰,今有张景贤。我家女儿参军,全家光荣。”
参军后,张景贤在军政大学学习了一年,随后留校任教。1951年,她作为志愿军文化教员奔赴朝鲜。虽身处后方,但战争的残酷近在咫尺。“美军飞机轮番轰炸,白天我们只能躲在防空洞里。”张景贤回忆,最苦的是行军。战士们用炒面就雪充饥,仅铺一张雨布,卧冰而眠,在饥寒中顽强拼搏。张景贤的主要工作是在部队休整时,为战士们教授文化知识。其间,她帮助许多战士给家人写信。“很多战士给家里的信中都会写一句话‘爹、娘,儿子一定听毛主席的话,坚决战斗,保家卫国’。”
“那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呀,他们才十七八岁,能为他们服务,是我一辈子的光荣。”回忆往昔,老人眼含热泪。
幸福时光: 执笔育桃李 平凡最温暖
那个年代,大学毕业意味着体面的工作。面对记者“为何选择参军”的疑问,张景贤的回答朴素而真诚:“那时的大学生,谁心里没装着点理想呢?”她忆起年少时的文学梦,初高中时,她的文章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到高年级讲评。“那时的我一心想当个作家。”
“时代总是在变化。”说到这里,她慈祥地问采访团里的两名小学生:“你们也有理想吧?以后想做什么,有没有想过为国家做什么?”她提及新中国成立前夕,无数热血青年将对光明的向往化作投身革命洪流的决心。
也正是在这段烽火岁月里,她遇到相守一生的伴侣,一名1942年便投身地下革命的同志,为人忠厚质朴。1949年重庆解放后,组织本已为他安排工作,他却执意要求到大部队锻炼,当一回真正的战士。这份纯粹的信念让两人走到了一起。
1955年5月,历经军旅磨砺的张景贤转业,人生翻开新篇章。脱下军装,她拿起教鞭,这一教便是30多年。“我从没想过自己多大年纪,工作需要我,我能干,那就干下去。”凭着这份朴素的信念,张景贤在讲台上一直坚守到60岁才退休,教过的学生如蒲公英般散落在祖国大江南北。
翻开老人的笔记本,每一页都记录着她珍视的点点滴滴。“今天晓虹(女儿)又去看病了,她一直很细心地照顾我,我的身体没关系,只求晓虹平安。”这是记录在老人笔记本中的一段。
“我母亲保持这个习惯已经几十年了。”站在一旁的梁晓虹说,除了对身边人的关心,每当有学生给她来信,或者有人来看望,母亲都一一记录并写上一两句感谢的话。
“我也没作什么贡献,大家都很忙,还来看望我,我很感激。”张景贤一边说,一边翻着笔记本。这方寸纸页,承载着一名历经沧桑的老人对生活的感恩、对亲情的眷恋,是她平凡岁月里最温暖的注脚。
采访团成员心语: 心灵的洗礼 精神的传承
李川杰(婺城区城东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见到张奶奶时,她坐在客厅沙发上,精神抖擞,完全感觉不到其已年近百岁。在接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张奶奶向我们讲述了她如何从一名女大学生转变成投身革命事业的女战士的故事。虽然她没有上过前线,但是她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贡献。张奶奶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忠于职守的普通人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
谢才安(金华眼科医院工会主席):这次拜访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精神的传承。张景贤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分享了她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故事中满是激情与勇气,让我深受触动。张奶奶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楷模。作为医院的一名职工,我决心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我也更加坚定关爱退伍老兵的决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温暖。
方婕(婺城融媒新闻采编中心主任):今天的采访,让我非常动容的是张奶奶的谦和。她始终说自己没立什么功,没做多少事,这些军功章都是战士们用青春和鲜血换来的,要感谢他们。从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到春风化雨的三尺讲台,再到翰墨飘香的恬淡晚年,张奶奶用行动诠释着:幸福,是投身时代的理想,是相濡以沫的陪伴,是坚守岗位的奉献,更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从容与丰盈。
徐鸣谦(金华市东苑小学五年级学生):张奶奶说,雪地里战士们穿着单衣趴在那儿,呼出的热气都冻成了霜,手里的枪却攥得死死的。他们好多人才比我姐姐大几岁而已,等战友发现他们的时候,战士们都已经被冻成了一座座冰雕,我听着鼻子酸酸的。张奶奶讲述当年的故事并不时擦拭眼角的泪水,让我明白原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