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金华速度
陈公炎
金华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吹响奋进号角,全市上下正以“浙江之心”的担当,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最新数据显示:金华上半年GDP达3456.11亿元,增长6.4%,进一步巩固全省第六位次。
从金衢盆地的地理局限到“冲出盆地”的发展突围,从安于现状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金华速度”正在重塑这座千年州府的经济版图与城市气质。这一跨越生动诠释了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径——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从区位制约转向开放协同。
解剖“金华速度”的内在机理,首先需要关注其独特的产业演进路径。
与温州“前店后厂”的民营经济、台州“块状经济”的产业集聚不同,金华走出一条“多元融合”的特色之路。在永康,五金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老树开新花”,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在义乌,跨境电商综试区带动外贸新业态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287亿元,同比增长约20%,跨境电商交易额延续高速增长,前5个月实现736.45亿元,全年预计突破1800亿元;在金义新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连续3年保持20%以上。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使金华经济呈现“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立体格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华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18年的1.77%提升至2024年的3.17%,创新正成为“金华速度”的核心引擎。
“金华速度”的深层动力源于制度创新的系统突破。
义乌首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这一制度创新使小商品出口通关时间缩短80%,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值4058.3亿元,占全省14.9%。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金华率先推行“无证明城市”创建,市级证明材料从原先的3951项精简至61项。更为关键的是,金华打破县域经济“诸侯割据”的传统格局,通过推进“金义一体化”战略,显著提升市区与义乌的经济联系强度。2024年数据显示,两者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已提升至68.7,较2015年提升近3倍。这种制度创新的“破壁效应”,为区域发展释放巨大红利。2024年金华市新增市场主体35.7万户,增速居浙江省首位。其中,新设个体工商户25.6万户,增量同样为全省第一,充分证明制度环境优化对市场活力的激发作用。
从文化心理维度审视,“金华速度”代表着“盆地意识”的现代突围。
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曾塑造出相对封闭、安逸的区域文化性格。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描述金华为“山水清佳,民物殷阜”,清代《金华府志》也称其“俗尚淳朴,不事华靡”。这种文化特质在改革开放后的激烈区域竞争中渐显束缚。转变始于本世纪初,随着义乌国际商贸城崛起、横店影视城壮大,金华人的视野与格局发生质变。特别是2014年金义都市区规划获批,标志着金华从“盆地思维”向“湾区视野”的战略跃升。金华市委书记朱重烈多次强调要“跳出金华看金华”,这种开放心态的培育比经济数据的增长更为珍贵。如今的金华企业家既有传统婺商的稳健务实,又具备全球化时代的开拓精神,这种文化基因的重构是支撑“金华速度”的软实力。
将“金华速度”置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观察,其区域价值更为凸显。
随着杭温高铁建成通车、金甬铁路双层高集装箱示范线投用,金华正从“浙江之心”跃升为“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2024年,金华铁路货运量持续攀升,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开行2619列,同比增长10%,线路数量、开行量、去程开行量均居全国前列,新开通义乌—康斯坦察路线,成为长三角西向开放的核心节点。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金华创新动能加速释放: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74.02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领跑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34.9%,占规上工业比重持续提升。依托“中欧班列+海铁联运”双优势,金华全年海铁联运运输集装箱34.9万标箱(占宁波舟山港近1/5),并承接沪苏浙65%的技术交易额,通过G60科创走廊基金和200余个沪杭飞地项目,推动长三角发展模式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
金华在保持较快增速的同时,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28.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1.7%,这种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为后发地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望未来,“金华速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国际看,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压力;从国内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嘉兴、绍兴等周边城市都在加速转型。但金华也迎来“双循环”格局下内陆开放、碳达峰背景下绿色转型等战略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三个突破:在科技创新上,需从“应用创新”向“源头创新”跃升;在城市能级上,需从“县域集合”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在开放格局上,需从“商品出口”向“规则输出”升级。正如金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健在202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紧扣十条重点产业链,打造更多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牢牢掌握市场话语权”。这一论述深刻揭示,“金华速度”的本质应是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是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能级跃升。
“金华速度”的深层意义,在于证明中国经济的巨大结构性潜能。
一个曾被视为“发展中等生”的地级市,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文化重塑的协同发力,完全可能实现后发赶超。这种逆袭不是靠政策倾斜,而是源于内生增长动能的培育,因而更具可持续性和示范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这样的“金华故事”——它们告诉我们:只要找准路径、保持定力,每个城市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系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