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 东阳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方三君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东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系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夯实“宜居”基础: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
通过系统性生态建设,东阳将自然生态环境转化为多元化的资本形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实现生态价值的显性化和资本化。
实施环境革命,筑牢生态本底。东阳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千万工程”为抓手,系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环卫领域,创新研发“考垃”智能管理系统,构建垃圾分类全流程数字化监管体系;实施公厕“所长制”管理,建成66座省级星级公厕。在治水方面,完成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造,污水处理覆盖率和达标率显著提升。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行政村光纤和5G全覆盖,构建“四好农村路”环线体系,形成现代化乡村生活圈。
创新治理机制,提升生态效能。东阳建立“十佳村十差村”动态评选机制,累计评选255个示范村,打造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和5条精品风景线。这一声誉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村民的参与率提升,环境治理行政成本降低。通过将生态绩效与项目资金、干部考核挂钩,形成长效治理的内生动力。
构建多元共建,凝聚治理合力。东阳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共建模式。财政累计投入8亿元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1亿元,完成1000多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开展“百局联百村”活动,整合部门资源下沉基层。这种多元投入、协同治理的机制,既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启示一:东阳的实践表明,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度量的资产,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生态价值的显性化和资本化。这一“制度保障—技术赋能—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为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政府在其中发挥着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资源整合的关键作用,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筑牢“宜业”根基:
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东阳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近百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涵盖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环节,不仅带动产业升级,更为当地农民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时,通过建设农资经营网络、冷链物流体系等配套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赋能产业转型。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开发“农业投入品监管执法一件事”应用,实现农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建立稻米、畜牧、茶叶等产业的省级农机服务中心18家,为现代农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引进重大粮食全产业链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型。
创新绿色发展模式。东阳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按照“三生三园三合”理念打造示范型共享田园,其中湖溪镇八里湾项目整合10个自然村农田2728亩,实现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年经营性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形成“农业+旅游+文创”的多元产业融合格局。
启示二:东阳的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要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培育特色生态产业;要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为生态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厚植“和美善治”理念:
让绿色成为最动人色彩
东阳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的认同机制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达到“和美善治”。
制度创新,筑牢生态治理根基。东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保障。通过出台《东阳市2023年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攻坚行动方案》等18项政策文件,形成覆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的制度体系。特别是东阳市388个村(社区)全面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其中生态保护条款的遵守率颇高,实现生态理念的制度化转化。
德治融合,创新生态激励机制。东阳创新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基层德治相结合。首先,实施“好家风信用贷”工程,累计向10139户文明家庭发放贷款9.8亿元,构建“环保行为—信用积分—金融优惠”的价值转化链条;其次,开展“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97%;最后,创建善治示范村180个、清廉村居112个,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这些举措使生态保护从行政要求转变为群众自觉,并从文化认同转化为制度性规范。
文化赋能,激活乡村生态记忆。在文化传承方面,首先是系统完成全域文化遗产普查,东白山茶文化系统和元胡种植系统入选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次是打造乡愁记忆风景线等三条文化廊道,实现传统文化空间的现代重构;最后是创新“生态+文化”发展模式,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这种文化记忆的再生产过程,为生态保护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启示三:东阳的实践深刻揭示需要构建“认同—参与—共享”的治理新机制:生态治理必须建立文化认同机制,通过价值引导培育生态自觉;要创新参与方式,如开展各种评选活动激发群众主体意识;需完善共享机制,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这种“认同奠基—参与赋能—共享激励”的治理逻辑,为破解“政府热、群众冷”的治理困境提供创新方案。当前,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更需要通过文化浸润、制度保障、利益联结等多维举措,真正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中共东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