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引一人带动一个产业

武义俞源乡村“土味”运营记

记者 巩长青 文/摄

在陶文化创意与陶文旅产业领域深耕多年的许忠文,于2023年带着团队落户武义县俞源乡后陶村,不仅让沉寂的村落飘起“陶”香,更以“运营前置”的理念,串联起研学、文创、农旅的脉络,让一个普通山村成为俞源乡农文旅融合的窗口,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共富。

因尊重而来

为共生而留

2023年,时任俞源乡乡长戴军武带着诚意找到许忠文,没有空谈的政策许诺,而是带他实地考察俞源乡多个村庄,交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困惑,希望他和团队能让俞源有所改变。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时的资金扶持,而是长期的尊重与生存土壤。”许忠文说,当时俞源乡的做法与众不同,戴军武带队不仅考察了他在淳安、湖州的运营案例,更深入了解团队需求。不同于一些乡镇“引个人易、留团队难”的困境,俞源乡从一开始就瞄准“团队共生”,为他们解决场地、配套等实际问题,让团队能沉下心做实事。

最终让他坚定留下的,是后陶村的“土”。团队前期考察时发现,村里的原矿土能烧制独特的原矿釉陶瓷。“如果没有土,我们就没法来乡村做陶器。”许忠文说,经过半年试验,当第一窑带着后陶原矿釉的陶器出炉时,他便确定这里就是能让陶文化落地生根的地方。

落户后陶村,当地的服务让许忠文更安心。在他看来,联村乡领导金亚楠、第一书记顾艳是桥梁,带着他们走访村民、熟悉村情;村支书吴国华以“商量着来”的包容态度,成为化解新思维和老传统摩擦的润滑剂。

以“运营前置”破题

让每一分投入掷地有声

走进后陶村,廉政馆、陶艺馆、研学大礼堂错落有致,养老照料中心改造成的乡村饭店飘着饭菜香,这些项目的背后,都有“运营前置”的身影。

“乡村发展最怕‘重建设、轻运营’,钱花了,项目却成了摆设。”许忠文说这种现象不是个例,任何项目都应该先做运营方案,再谈建设。

这种“先谋后建”的思路,让后陶村的项目落地即见效。廉政馆融入陶艺元素,成了党政研学的热门打卡点;大礼堂改造成研学空间,配套住宿区,全年接待中小学生、亲子团队2000余人次;村里的养老照料中心延伸出乡村饭店,由村集体持股,凭借研学团队的稳定客流,试营业一个月就实现盈利。

在许忠文看来,运营的核心是“造血”。为此,他充分发挥其已有的高校资源优势,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共建课程,学校派学生团队驻村助力直播带货、农产品包装;开发的“原矿釉陶瓷”成了具有陶村辨识度的文创IP,不仅供研学销售,更走进杭州、湖州的展厅。“我们不做一次性活动,而是让流量变成‘留量’。”许忠文说,仅陶瓷研学一项就为村集体年增收近10万元。

从“单点突破”

到“抱团共富”

“后陶村的宅基地有限,要发展就得‘向外走’。”现在许忠文的运营早已越过村界。在他的推动下,后陶村与隔壁吴宅村“手拉手”,吴宅村依托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场馆,后陶村扩容研学空间,形成“红色教育+陶艺体验”的联动路线;学生在吴宅学党史,到后陶做陶艺、吃农家饭,带动两村餐饮、农产品消费。

这种“联动思维”在俞源乡悄然生根。阳畈的闲置空间被规划为“艺术家驻留基地”,将迎来高校古建研究团队驻村创作;百亩水库周边的乡野道正在开发,计划打造“亲子野趣游”路线;甚至有上海退休群体被这里的生态吸引,计划来此开启“候鸟式养老”。

“乡村运营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更像乡村。”许忠文说,目前团队已参与俞源乡5个村的项目规划,带动争取项目资金超千万元。成功的乡村运营,是让农民不丢本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