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网上育儿经验帖藏猫腻 别让“教育焦虑”裹挟孩子成长

记者 董易 陈星辰

“儿子考高中这一年,教育开销简直是无底洞,一算账单,花了快15万元!”“闺女小升初踩的坑太多,报的班大多没用,信息差比学习本身还可怕。”……近日,多名家长向记者反映,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刷到类似帖子,以“过来人”的口吻,刻意渲染中学阶段的高昂教育成本,字里行间暗示“不补课就会掉队”。

“孩子才上小学六年级,但看到这些‘烧钱’帖子,心理压力一下就上来了。”家长李女士苦笑着告诉记者,帖子里详细罗列着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费用清单,动辄数万元的年支出让她这个工薪阶层家长倍感压力。尽管持怀疑态度,李女士还是忍不住向身边的中学生家长求证,虽然费用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夸张,但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开销。不过,也有细心的家长发现端倪:好几个帖子的文案一模一样,配图风格也很奇怪,像是批量生产的营销内容。

近日,记者以初二学生家长的身份私信一位发帖博主。该博主热情地向记者推荐所谓的“名师团队”,声称“英语、科学老师的时间基本排满了”。他们精心设计的话术环环相扣:先用焦虑话题引流,再以“名额紧张”制造紧迫感,最终推销所谓的培训课程。

当记者添加对方推荐的微信后,发现其身份为我市某培训机构的课程顾问。值得注意的是,该顾问微信朋友圈置顶展示的“学生成绩单”,与帖子中的案例完全一致。在后续沟通中,该顾问极力推销机构里“名校毕业、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并承诺能帮学生提分。可当被问及教师资质时,该顾问仅出示了某征文比赛写作指导特等奖的奖状。

类似利用教育焦虑牟利的案例屡见不鲜。此前就有媒体曝光,某些短视频博主以“批判游戏”博关注,打着“北大育儿”旗号,推销上万元的戒网瘾、成功学课程。这些营销套路如出一辙:先放大焦虑,再包装成专家人设,最后推销高价产品,而这些课程的实际效果却难以保证。

教育焦虑已成为当下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帖子通过大数据精准推送给特定家长群体,形成“信息茧房”,不断强化家长的焦虑情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指出,教育焦虑本质上源于盲目竞争的心理,许多家长在攀比心态的驱使下,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表现,反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当前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强化了家长的焦虑情绪,使“超前学习”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家长们在面对这些信息时,要学会辨别真伪,不要盲目跟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关注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成绩和所谓的“起跑线”。若发现明显夸大或虚假宣传,家长可主动举报,避免更多人被误导。

平台方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目前,尽管部分社交平台已加强审核,但类似内容仍屡禁不止。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规范信息发布,打击利用家长焦虑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为家长和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焦虑成了某些机构的“流量密码”。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家长更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而非被营销话术裹挟的恐慌。不妨放平心态,少看些“制造焦虑”的帖子,多听听孩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