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众筹印书:冷门古籍传承新路径

记者 金璐

当电影众筹捧红独立佳作、科技众筹催生创新产品时,你可曾想过——那些尘封的古籍,也能通过众筹重获新生?

“目前有100多人报名参加我们的众筹,满足了开印的基本要求。”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秘书长张绍芳说起这事,难掩激动。此次众筹的《八婺稀见会社文献初集》,从今年6月20日开始发布信息,短短两个月时间便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其中既有本地的文史爱好者,也有寻找家族记忆的普通市民,以及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术机构。

从李渔那里借来的智慧

为什么会想到用众筹的方式来印书?张绍芳说,这并不是他们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从前人处汲取到的智慧——明末清初的兰溪籍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和他的女婿沈因伯在《芥子园画传》的出版过程中,采取了类似“按股分利”的方式,邀请画家供稿,待画谱销售后分红。在出版《尺牍初征》《尺牍二征》《资治新书》等书时,李渔更是慧眼独具,邀请当时扬州的盐商和各地的官员一同供稿编辑出版,既解决官员们想将私人的书信、简牍和行政案例记录下来却苦于势单力薄不够专业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书籍的基本销路问题,可谓是“文化众筹鼻祖”。

“我们这次选择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孤本,就是世上可能只有这么一两本了。书籍这东西很奇怪,很多书过了百来年,就再也找不到了。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增加一些副本,留点种子。”张绍芳说。他是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跟其他文史爱好者聊天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对这些古籍资料有需求,也都愿意一起来做这件事。

在众筹过程中,最难的事情是,怎样让愿意参与的人看到这条信息。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的成员们除了发公众号和朋友圈,还尽可能把信息往外发,比如联系自己认识的学术界朋友,请他们转发到各种学术群体的微信群里。最终结果让人欣喜,北京、天津、上海、安徽、湖北、江西都有不少人参与此次众筹,还有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参与。

张绍芳觉得,这些参与的高校、单位和个人,不仅仅是买一本书,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中来。他觉得,借由这样一件事,能够激发出大家的文化情怀和责任感,其实更难能可贵。

“这本《新安会馆册产清謄》能通过众筹让更多人看到,真是件幸事。” 说起这件事,古籍原本的提供者、兰溪文史书店店主潘志平语气里满是感慨。他坦言,这本古籍是从原藏者后人手中收来的,“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几张泛黄的旧纸,堆在角落里占地方,早就不当宝了。可对我们做文史研究的来说,这每一页纸都是活的历史,是能触摸到的岁月痕迹,当然得当宝捧着”。

在潘志平眼里,古籍众筹从来不是简单的凑钱出书。“你想啊,一群素未谋面的人,因为一本老书聚到一起,有人擅长文献校勘,逐字逐句核对册产记录里的生僻地名;有人精通古籍修复,对着扫描件研究虫蛀页面的补纸技法;还有人专门整理会馆史脉络,把册产清謄里的商号信息和地方县志做比对。” 他笑着说,这种志同道合的聚合,比书本本身更动人——就像散落在各处的文化碎片,因为共同的热爱慢慢拼凑成完整的图景。

潘志平收书这些年,见过太多古籍的 “命运转折”。有的家谱被当成废纸捆在废品站,墨迹里的家族迁徙史差点被碾碎;有的商号账册在老房子拆迁时被随意丢弃,那些记录着旧时商贸往来的数字,终究没熬过时光的冲刷。所以他每次收到有价值的古籍,都像接住了从历史里递来的接力棒。他觉得,众筹的意义正在于此:不仅让一本老书获得新生,还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古籍不是少数人的 “执念”,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的文化传承。

选题找准“文化共鸣点”

张绍芳觉得,之所以有这么多外地的单位和个人对《八婺稀见会社文献初集》感兴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本书背后的价值,包括本地历史的记录和保存的意义,以及学术上的意义。《八婺稀见会社文献初集》是我市首部稀见地方会社史料专辑,全书共一函五册。

第一、二册为《京师金华会馆征信录》,收录了自乾隆十年(1745)至光绪九年(1883)100多年间,京师金华会馆捐资修建、扩建的珍贵史料,其中可见清朝金华八县市绝大多数进士、举人、贡生、官员的资料,书中详细列明捐资者的字号、里居、官阶,甚至包括科举年份。此次,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利用仅存的2部刊本互相校核补充,力求成为最接近原貌的京师金华会馆一手资料。

第三册为《张竹溪集》,这是京师金华会馆创始人之一的张锡第诗文集。书中收录的《捐建京师宝婺会馆碑铭》,与征信录互为补充,揭示金华士绅通过会馆构建“京华同乡网络”的智慧。

第四册为《新安会馆册产清謄》,以鱼鳞图册为底本,详细标注兰溪徽商会馆的房产、田地信息,是解读“国宝”兰溪鱼鳞图册的重要参考,也是定位兰溪古城重要文化地标的“导航地图”。

第五册为《仁惠庙杨公大会会簿》《兰西上横山慈航众会会簿》,是兰城古代民俗商业活动尤其是码头水运的珍贵史料。

“五册书涉及八婺的精英人物,涉及会馆文化,涉及徽商,这使得它的受众更加广泛。”张绍芳表示。本次众筹的踊跃,让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受到鼓舞,他们相信,只要能找到更多人的“文化共鸣点”,众筹就能完成,他们还能让更多地方文献重获新生。

众筹参与者如是说

《八婺稀见会社文献初集》的众筹金额为518元。这个价格对于一套内容扎实、印刷精良的书来说已经非常有诚意,但毕竟价格不菲。参与众筹者很多都是自费出资,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只要有与汤溪相关的文史资料众筹,我都会尽量参加。这些资料平时根本找不到,网上也没有,只有自己出钱买回家,我才有机会去研究。”汤溪文史爱好者贡小兵说。

贡小兵参与《八婺稀见会社文献初集》众筹有着明确目的——汤溪贡氏有一位名叫贡璜的先祖,在清朝道光年间考上进士,后来官至山东布政使,《汤溪县志》里提到了他,但没有更多资料。近些年贡小兵研究家族名人,对贡璜非常感兴趣,遍寻资料不得,希望能在这次众筹到的古籍里找些线索。

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赵瑶丹关注的则是兰溪的会社组织。她说,明清时期,兰溪作为钱塘江上游商贸枢纽,会社组织(如商业行会、手工业行会)在经济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出现了合资经营、按股分红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兰溪个体股份制萌发、凤凰化工成为上海“老八股”中唯一异地上市公司,赵瑶丹觉得,其源头可能就在此。会社组织通过鱼鳞图册登记土地和房产,明确产权归属,后来为股份制企业“股权清晰”的原则提供了历史参照。她期待在《新安会馆册产清謄》中找到更多资料。

赵瑶丹还说,她觉得这次兰溪的古代文献刊印众筹,其实也是这种传统商业模式的延续。

梅溪书画社社长叶剑鸿的书房里,摆着他之前10多次参加众筹获得的各种古籍资料,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工具书,写相关文章的时候能够在手边查阅,带来了很大方便。平时有闲,他也会经常翻阅这些书,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古人诗集,让他能够体会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语言习惯,也能对古代金华的风土人情有更深了解。

浦江文史爱好者江东放则说,此次众筹的古籍中亦包含浦江相关内容,由于商会内有浦江籍人士,故而他希望获取这份资料。江东放认为,通过这些古籍,不仅能梳理浦江商帮在各地的活动轨迹,还能更全面地了解本地历史人物的社会交往网络。他表示,很多参与众筹的人其实都有类似的想法,愿意为保存和传播地方文化尽一份力。在他们看来,每一部古籍都是一扇通向过去的大门。

贡小兵、赵瑶丹、叶剑鸿、江东放等人只是众多地方文化守护者的一个缩影。这种自发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正如一位参与众筹的市民所说:“我们不是在收藏古籍,我们是在守护记忆。”通过它们,后人得以窥见先辈的生活图景、价值观念与社会结构。如今,借助现代技术,这些古籍能以更广泛的传播方式被更多人接触和研究,推动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参与这样的众筹,不仅是一种文化情怀,更是对自身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