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里的光阴:白发垂髫岁月歌
记者 金晓英/文 楼冀阳/摄
你是否还记得,儿时夏夜里,母亲轻轻哼唱的歌谣像月光一样漫过枕畔?那些伴着蝉鸣与蒲扇声的曲调,藏着多少被岁月轻掩的晨昏?当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旋律再次响起,往日情景可会一一浮现?
8月11—15日,音乐人小河和他的寻谣计划团队走进磐安,走访了7个村落,寻访会唱童谣的老人,采集到10多首尘封在岁月中的民间童谣。这次,跟他们一起寻谣的还有来自上海、西安、温州、义乌等地的20多个孩子。
夏日寻谣: 在38℃的乡野找寻过去时光
38℃的高温炙烤着石板路,寻谣计划团队分成三组穿梭在村落间。“你们早几年来就好了,村里最会唱的老人,前几年走了。”这样的遗憾,在小河六年的寻谣路上听过太多。
小河,原名何国锋,国内著名民谣歌手,先锋独立乐手,实验音乐制作人。从2018年8月寻谣计划启动至今,他们的足迹已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的百余村落,每一次错过,都让团队更迫切地想要抓住那些正在消逝的声音。
在尖山镇横路村的老宅石阶前,抱着中阮的小河蹲下身,问弄堂里纳凉的老人:“还记得哄娃娃时唱的歌谣吗?”多数老人笑着摇头,也有热心人顶着烈日,把大家引向88岁的潘秀庆家——“她是村里顶会唱的”。
卧病在床的潘秀庆老人,听说有人想听她唱歌,慢慢坐起身,半眯着眼望向窗外洒进来的阳光,磐安方言的调子像山间的溪流,从记忆深处漫出来:“正月青鸟叫得早,二月乌鸦树上叫,三月老鹰傍天飞,四月紫燕口里红……”
这是首磐安民谣《童子劳》。当地志愿者凑近老人耳边,一字一句校对歌词;孩子们捧着本子认真记录;床尾的小河,时不时用中阮轻轻伴奏,像给流淌的时光搭一座桥。老人年轻时爱唱歌,记性极好,听过的调子过耳不忘。只是如今身体虚弱,团队分两天上门,才勉强记下完整歌词。
寻谣路上,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在尖山镇,63岁的周东尧——曾是横路村村干部,如今的“乡土文化馆”馆长,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泛黄的手抄歌本。那是他父亲的遗物,收录了几十首山歌,其中竟有潘秀庆唱的《童子劳》。“小时候,大人们劳作一天,晚饭后搬着椅子坐在弄堂里,摇着蒲扇唱歌。那样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周东尧的叹息里,藏着一个时代的回响。
九和乡三和村的盲人夫妻傅菊芳与丈夫,年轻时以说唱小锣书为生。即便看不见世界,72岁的傅菊芳仍穿戴整齐,手镯与耳饰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她教孩子们唱小锣书时,声音清亮得像山涧清泉。
遇到尖山镇雅庄村72岁的周荷光老太太时,她刚从庄稼地回来:“我都60多年没唱过歌了。”在孩子们的期待里,她匆匆回家换了件红色花衬衫,拉上同村78岁的陈仙菊,到老年协会搬来竹椅,大家围坐成圈,两个人唱了一首又一首。88岁的陈公琴曾是学堂先生,写得一手好字,他唱的《渔翁乐》,是七八岁时父母教的。巧的是,横路村78岁的周安华也会唱这首歌,他的手抄歌本里就有记录。
当孩子们问起周安华当年学歌的情景,老人突然红了眼眶,喃喃道:“那是四五岁时,爹娘教我的啊。”
不止于歌谣:
童声与岁月温柔相拥
8月15日晚,尖山镇斐湖村的“村小先生”露天院子里,虫鸣成了天然的伴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正在上演:88岁的陈公琴、78岁的周安华被请上台,与孩子们并排而立,那些沉睡了几十年的童谣,在月光下重新苏醒。
来自西安的16岁少女子琦说:“多年后,当我头发稀白,想起这段日子,大概也会像爷爷奶奶一样,眼眶发红吧。”孩子们记得的,不只是歌谣,还有唱着唱着红了眼的爷爷,回家换了漂亮衣裳的奶奶,村民递来的冰镇西瓜,盲人奶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小伙伴间吵吵闹闹又和好的瞬间。
在小河看来,寻谣从来不止于“找到歌谣”。“这个时代不缺音乐,网上各种旋律随处可闻,但孩子们能真正亲近、能唱进心里的儿歌,太少了。”他想做的,是用音乐搭一座桥:让城市里的孩子触摸到土地的温度,让老人的记忆找到倾听的耳朵,让不同年龄的人,在旋律里完成一场无须言语的拥抱。
持续六年的寻谣计划,从没想过要“做爆款”。它更像一场安静的守护:守护那些生于乡野、源于生活的歌谣——它们或许没有华丽的编曲,却藏着最本真的情感。就像周东尧父亲的手抄本,潘秀庆老人半眯着眼的吟唱,这些歌谣里,有村落的变迁,有地域的密码,更有人与土地最质朴的连接。
音乐会上,原本内向的孩子跟着调子走上台,大人孩子随着节奏轻轻摇晃。那一刻,朗朗星空下,白发与童声交织,过去与现在相拥。这些被重新唱响的童谣,超越了旋律本身,更像是老人对故土的眷恋,孩子对传统的触摸,也是不同代际在时光里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