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苗一体化改革唤醒青山
记者 苏宣萌
近日,在金东区澧浦镇林苗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机械正在有序推进坡地改造、路网环通及排水系统作业。“目前,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已完成70%,预计今年底前全面竣工。”金东区社发集团相关负责人庄晨颖介绍。随着几家入园企业陆续施工造景,这片承载着金东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项目正徐徐揭开面纱。
全省首个改革试点
林苗一体化指的是以不降低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为前提,利用现有闲置园地和低效林地进行苗圃化改造,使之既达到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的生态效果,又破解花卉苗木产业的用地难题,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简单地说,就是将低效林地变为设施齐全的林业标准地,由原来种植低端苗木基地变为园林式场景化高端花木展销基地,实现苗木质量数量双提升。”庄晨颖说。
为什么要实行改革?“这是金东区融合花木产业与农文旅、会展等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金华市花卉协会会长程伟达说。金东区是华东地区最大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然而受行情下行等因素影响,工程苗积压难销,产业整体面临瓶颈,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势在必行。2023年,作为浙江省首个林苗一体化的改革试点,金东区开启新一轮改革探索。
据悉,金东区林苗一体化项目分两个区块实施,占地总面积约2300亩,包含郡塘下村、宅树塘村、上宅村、湾塘村、上屋村、下屋村、晚田畈村、蒲塘村、山南村9个行政村,建成后将新增花卉苗木高质量示范林业基地1500余亩。
农文旅融合发展
走进初具雏形的林苗一体化产业园,一条条笔直宽阔的道路构成一张路网。不远处,挖掘机挥动着机械臂进行边坡修整,连绵起伏的山坳上,层层叠叠的绿色沿着山脊蔓延舒展。
庄晨颖介绍,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在规划上确定了“一三产、农文旅”双融合的发展思路。“我们聘请中国美院团队进行整体设计,采用‘依山造势’的方式,对坡地进行改造与土质优化,并完善片区内的路网环通系统,有效连接各个产业区域。未来各苗圃之间不设置栅栏,确保园区为一个整体。”庄晨颖介绍,园区内精心梳理水系,新建管涵和边沟,确保排水顺畅无阻,并结合喷灌设施的布局,实现对水源苗圃的全覆盖。
除了景观提升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金东区花木产业生态也是园区的一大特色。“产业园投入运营后,我们将引入花木在线交易综合服务平台,集生产、交易、服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为种植户及企业、经销商、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提供线下和线上结合的全产业链数据产品场景化服务,促进花木行业标准化、数据资产化、决策智能化、交易透明化。”庄晨颖说。
唤醒青山的金东路径
曾经的低效林地正逐步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举行的签约仪式上,15家企业和个人签约入驻林苗一体化产业园。
“作为首批签约的商家之一,园圃将以黑松、罗汉松等高端园林苗木为主,搭配庭院造景,打造成面向苏浙沪地区的高端苗木基地。”广东青艺园负责人翁沛林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落地产业园,是因为这里有稳定的土地性质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据了解,为了集约化种植,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金东采用“统一流转租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招商管理”模式,解决地块零散、各环节作业成本高等问题。
“过去花木经营户分布较为零散,产业难以形成整体品牌效应。”翁沛林说,产业园通过整合资源,将进一步打响金东特色花木品牌。
同样受益的还有当地村民。“项目推进为我们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新思路。”澧浦镇湾塘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峰介绍,林苗一体化改革试点项目涉及的9个村将紧紧围绕林业共同富裕,以村集体入股形式,谋划成立物业公司,通过村民参与务工、企业辐射带动等形式,盘活劳动力、土地、生态等资源,进一步释放乡村发展潜能,让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我的地全权托付给村里,这样有利于我们经济增收,也有利于减轻劳动负担,就地务工方便多了。”澧浦镇宅树塘村一程姓村民说,他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希望这片土地发挥更大作用,结出更多金灿灿的果实。
金东区林业种苗管理站负责人陈晓玲认为,林苗一体化改革不仅破解了“双非”整治中土地资源紧张、林地综合效益低等问题,也让当地村民和村集体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实现造林绿化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多赢的效果。
“金东林苗一体化项目将致力于探索花木产业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的新模式,成为浙江省科技兴林的展示窗口,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共同富裕经验。”陈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