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全民阅读时间

用爱与智慧书写的教育札记

——读《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有感

李俏红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既关乎孩子的成长,也关乎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未来。相比宏大的教育理论与政策蓝图,家庭教育更显琐碎、日常,却往往是影响一个孩子气质、习惯与人格的根基。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父母的焦虑几乎渗透到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从学前启蒙到中小学升学,再到择业求职,仿佛只有一路抢跑、一路拼搏,才能不落后。阅读何建农主编、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我深切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新与沉稳:十六个普通家庭,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所谓的“教育神话”,却通过耐心、智慧与真情,把教育还原成生活的本真模样,让孩子在自然和宽松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还原家庭教育的本色

《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一书以十六个家庭的教育故事为主线,每个篇章都用真实的案例勾勒出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内容覆盖了自信心培养、兴趣引导、习惯养成、独立精神、家校共育等方方面面。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仿佛看到一幅完整的家庭教育路线图。全书涵盖了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与父母教育的具体内容,将镜头对准普通家庭,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十六个家庭的教育实践与心路历程。它既没有空洞说教,也不是精英教育的光鲜样板,而是充满烟火气的故事与经验,读来真切且有温度。

序言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这句话点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不是父母如何“输入”,而是孩子如何在环境的熏陶下主动成长。书中十六个家庭并非教育学专家,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有的是普通职员,甚至学历并不高。但正是这些“普通”,让故事更具说服力:父母们凭借真诚的陪伴和点滴的智慧,塑造了孩子坚韧、自信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些父母也会关心成绩,但他们更在意孩子是否健康快乐;他们也会希望孩子走进名校,但绝不以名校作为唯一目标。他们的共性是“从容自如”——面对孩子成绩的波动,能够冷静应对;面对孩子的叛逆,能够宽容接纳;面对生活的考验,能够与孩子一起承担。正是这种“松弛感”,成就了孩子的良好心态和自我驱动力。

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这本书最打动人之处,在于它没有把教育写成统一的模式,而是呈现了十六个普通家庭在不同处境中的真实体验。

有的父母注重自信的培养,他们懂得孩子在成长初期最需要的是鼓励与信任;有的家庭强调宽严相济,认为纪律和规则是成长的底线;有的更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管理自己”;还有的父母则注重习惯的培养。作者指出:“有好的学习习惯,笨孩子能变聪明;反之,聪明孩子会变笨。”这一观点在此书的案例中得到反复印证:有的孩子并非天赋异禀,但因为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规划和自律习惯,最终逆袭考上重点大学;也有孩子早期贪玩沉迷网络,但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渐“开窍”,找到人生方向。它告诉读者:教育的成败,往往不取决于短期成绩,而取决于能否在日常点滴中塑造坚韧而自觉的学习习惯。

这些故事让人懂得:教育其实是一场“因材施教、因家施策”的探索。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解法,但只要父母有爱、有耐心、有反思,教育之路就不会走偏。书中反复强调的一点:“适合,才是最好的。”无论家庭条件优劣,文章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不仅仅依赖学业成绩,更依赖于内心力量的养成。

书中的教育故事通过真实的文笔叙述,引起读者共鸣。我读着故事里的细节,比如“从女儿发来的一条信息说起”,一个小小的家庭瞬间就被爱点亮;又如“连续一周把自己饭卡给同学用”,教会孩子良好的品行有多么重要……其实教育的本质不是追逐外界的目标和评判标准,而是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随时加以调整。

教育真谛:爱与尊重

《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并非单纯讲“方法论”,而是在反复强调教育背后的底层逻辑——爱与尊重。

在《放飞爱的翅膀》一文中,有两个对照的章节:“爱你不商量”和“爱你要商量”,从中我们看到了家长的反思:父母的爱不能是包办代替,更不能是“绑架”,而应当在无条件接纳与适度商量之间找到平衡,在权威与平等中寻找切合点,因为孩子需要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学会独立、学会选择。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临挫折时,选择接纳,用“爱的阳光”温暖孩子;有的父母则强调“爱要商量”,即在爱中融入规则意识和责任感。这两种方式看似矛盾,其实共同指向了教育的核心平衡:既不能溺爱,也不能冷漠。

在《用心陪伴孩子成长》一文中,作者展现了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不断摸索爱的尺度;在《环境·榜样·约束力》一文中,作者强调,教育不能无限度控制,而应当“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自由中成长,在边界中自律。这些案例故事提醒我们,父母与孩子不是权力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而真诚的伙伴关系。唯有尊重,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创造力的孩子。

阅读《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让我想到一句话:“教育不是一场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它需要父母的坚持与陪伴。教育是一种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对个体的塑造,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正如书中所言:“失败的教育往往是用心不够,用力过猛。”很多父母花费大量金钱请家教、报辅导班,却忽视了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最朴素的陪伴与指导。而十六个家庭恰恰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高产出”的教育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一书值得家长细细品读,也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更值得孩子们在同龄人的成长轨迹中获取力量。因为,它传递的教育真谛,正是我们在喧嚣的教育环境中最容易忽视、却最值得铭记的——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抢跑,而在于陪伴;不在于控制,而在于尊重;不在于急功近利,而在于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