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义乌新闻

从市场练摊小妹到全球品牌推手

义乌好货抱团出海开启新征程

记者 龚喜燕 方静/文 何晓峰/摄

近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一富人区,备受期待的Yiwu Selection品牌出海集合店海外首店亮相。这家1000平方米的义乌好物集合店汇聚了来自义乌市场的首批20余个优质品牌,商品涵盖日用百货、数码配件、时尚饰品等上千个品类,首日零售额就突破120万元,并吸引了当地上百家连锁超市赶来洽谈批发和代理业务。

从义乌到肯尼亚,相隔万里。这家品牌出海集合店让义乌品牌与当地消费者近在咫尺。“盼了好久,终于正式落地。”开业就“一炮打响”,为此已忙活大半年的何犁红终于松了一口气。

何犁红是义乌市品牌发展促进会会长、义乌博众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2003年,她用借来的钱在市场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2008年,创立自己的礼品包装袋品牌;2023年,当选义乌市品牌发展促进会首任会长,成为品牌出海集合店发起人……创业20多年来,她一直用“明天思维”做今天的事,走在前、早布局,让她从当初的练摊小妹成为今日的全球品牌推手。

“只有品牌才有附加值,才有生命力。”在打造品牌“走出去”的同时,何犁红也致力于将义乌市场上的优质品牌推向世界舞台,推动义乌企业从制造出口模式逐渐向品牌输出转型,让义乌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也能“叫得响”。

【品牌故事】

两次“空窗期”的突围

“这次的少女心又爆棚了,七夕都选它送她……”七夕前两天,何犁红在自己的朋友圈晒出一款粉色爱心的包装礼袋,吸睛又应景。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的Yiwu Selection品牌出海集合店1号店中,陈列着何犁红创立的两个自主品牌“凯瑞”“米凯伦”的多款设计精美的包装产品,与礼品相得益彰,高级感满满。

如今,博众文化日均上新百余款产品,两大自主品牌行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200多个国家注册商标。创业20余年,还未到不惑之年的何犁红从白手起家到勇立潮头,靠的是一身孤勇,这种拼劲和闯劲从其创业路上的两段“空窗期”中可见一斑。

因为家庭原因,何犁红13岁就跟着亲戚在义乌市场练摊。2003年,17岁的她就用借来的1.5万元在一区市场租了一个角落里的摊位。开局很顺利,靠售卖一些小玩具、纸牌赚到了“第一桶金”,两年后就果断买下位于市场大通道旁的商铺。

因涉及侵权风险,何犁红意识到这种模式并不持久,一番考察后决定转型做纸袋生意。一贯雷厉风行、行动果断的她立马租了厂房,请了2名员工,找设计师设计出几款样品后,就在二区市场租摊位卖礼品袋。

当时,我国加入WTO后,外贸行情大好,何犁红对此满怀期待,但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因对产品定位、生产流程等把握不准,之后长达8个月都没接到订单。

何犁红没有放弃,而是从头开始学,研究如何改进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终于,首个来自委内瑞拉的采购商下了一笔20万元的外贸订单,“那个单子做得想哭,新招的员工不熟练,正月初一我都到处在找加工厂帮忙”。

这笔订单打开了何犁红的外贸通路,也让她在磨砺中快速成长,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随着礼品包装袋行业竞争加剧,何犁红意识到,“要让客户认准我,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靠代工做不了长久生意”。2008年,她创立自主品牌“凯瑞”,开始走原创设计、生产销售之路。

而她创立的第二个品牌“米凯伦”则源于疫情期间遭遇的第二次“空窗期”。当时,外贸订单受挫,又被卷入“冻卡风波”,何犁红心急如焚,匆忙赶到郑州处理时,一有空就去当地各个市场逛,看能不能把国内市场做起来。“那时厂里有200多名员工,我就想着外贸不行就做内销,首先要让企业和员工‘活下去’。”她向员工承诺,“给我3个月,一定会把内销市场做起来。”

说干就干,她组建6个团队奔赴全国26个城市看市场、找客户,自己也拉着行李箱到处去地推。跑了一个月,最终在临沂一个市场签下第一个十几万元的大单,3个月就卖完了专为国内市场研发生产的上千万元存货,由此打开国内市场,也树起了“米凯伦”品牌。

由于设计新颖,如今这个原先主打内销市场的新品牌也受到外贸客户青睐,成功转型为该公司第二个全球化品牌。何犁红坚信,创新设计是品牌内核,而设计必须接地气,符合当地消费者的文化审美和消费需求。为此,博众文化与全球70多个设计师合作,每年至少推出3000款新品,赢得来自五大洲的众多客户的认可。企业发展稳扎稳打,销售额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幅,成了义乌礼品包装行业的佼佼者。

让世界“看见”义乌品牌

做百年企业、创全球品牌,这是何犁红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对一家成立刚满20年、品牌还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这个目标似乎有点大。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不切实际,但我坚信路是靠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义乌也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马路市场’,变成如今全球闻名的‘世界超市’,关键在于自己不断修炼内功,坚持长期主义,奇迹就有可能发生。”何犁红的底气在于,过去这些年博众文化创下的无数个“不可能”。

一路走来,她一直在思索如何让企业能活得更久、更好。“首先一定是做品牌,这不仅是企业的身份象征,也是产品的品质保证,有品牌客户才会认准我。”

在推广品牌、抢全球订单的过程中,这些年,何犁红带着团队跑了全球五六十个国家,光今年就去了8个国家。每到一处,她都会去看当地一些百年品牌。“我就在想,这些品牌在全球都有知名度,而我们义乌市场、义乌小商品名声在外,却为何走不出全球知名的品牌?很多人对义乌小商品的印象还停留在‘廉价地摊货’上,其实中国制造、义乌品牌在全球很有竞争力,产品品质和性价比都有得一拼。”她对自家的产品和品牌很有自信,“新老客户都很认可我们的产品。”

创全球品牌,出海成了必然的选择。但每个国家的市场政策、需求特点以及潜在风险不一,这些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常遇上“暗礁”。“练好内功、沉淀品牌”只是第一步,“像我们这种小企业,不太可能像华为、小米等大公司一样单打独斗就能闯出一片天。义乌市场靠的就是“蚂蚁雄兵”,我们只有集合义乌各个行业的头部品牌力量抱团出海,才有可能寻求一线生机。”何犁红说。

志同则道合,道合则无虞。2024年,义乌市品牌发展促进会应运而生,就是这群怀揣出海梦的义乌外贸人的共同选择。他们通过创新商业模式,精选义乌市场优质供应链产品,与海外本地优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采用“品牌化、场景化、本地化”的集合店模式,让当地消费者能一站式选购高品质、多样化的义乌好货。这种抱团出海模式,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品牌出海新路径、新模式,也成为义乌小商品城“品牌出海计划”的重要一环。

众人拾柴火焰高,200多家涵盖饰品、文具、礼品、美妆等23大品类的会员企业快速响应,今年1月就在国际商贸城开出首店,首日签下1.2亿元订单。短短8天后,品牌出海集合店海外首店(2号店)宣告落户肯尼亚。“开业1个月内就接到170多个国际咨询电话,大家对集合店模式很感兴趣。”积极的正向反馈,让何犁红和她的伙伴们意识到,“品牌集合、路径打通,用最小成本、更多力量实现跨境出海,让全球更多人看见义乌品牌,这个模式是可行的”。

4月,品牌出海集合店10号店、11号店完成签约……短短几个月,义乌品牌好货组成“出海舰队”,快速“店开全球”。作为引航者,何犁红投入了大量精力,也遭遇很多困难。“我们的产品没问题、合作伙伴也很给力,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自身,对品牌的认知、服务意识还不够。”她认为,企业要转变思维,“品牌不是取个名字就可以,它是一套战略,你的产品、服务、营销都要跟得上。”为此,促进会也在帮助企业“练内功”,通过品牌课程、实战分享,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力。

值得欣喜的是,集合店的“朋友圈”越做越大,此行去肯尼亚,就有10余家想入驻的企业跟随去当地考察。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面对这艘刚起航的“出海舰队”,何犁红也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希望他们能给大家赋能,一起把规模做大,影响力才会提升;还在成长的品牌,也欢迎跟我们一起‘走出去’,多学多看,不断变强,让义乌好货成为享誉全球的‘通行证’”。

【记者手记】

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

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大大的能量,这是何犁红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13岁在市场练摊,17岁就敢借钱租摊做生意,19岁已经买店铺、开豪车,这个从义乌农村走出来的小姑娘初生牛犊,干了很多成年人不敢干、不会干的事。

“我什么都不想,就觉得成不成干了再说。”从一穷二白做企业,到带着义乌市场200多家品牌企业抱团“走出去”,在她身上,有着鲜明的义乌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质。

不瞻前顾后、不内耗、不怕输,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这种敢为人先的力量正是万千“创一代”闯出义乌市场的源动力。

他们与市场相互成就。“我是伴随着市场成长的,未来可能会和市场打一辈子交道。市场好,我们才会好。”这种对市场深厚而朴素的情感,已镌刻进她的基因里。因此,守护市场、诚信经营也成为她的自觉行为。这种深植于义商心中的商业精神,正是义乌市场强者恒强的文化之源。

曾经,因为一名意大利老客户初期帮她介绍过生意,当对方提出“你家的产品在欧洲卖得很好,能不能只给我卖”,她果断放弃其他欧洲客户两个货柜现金支付的订单。“我们义乌人就是要有情有义,人家帮过你,就应该讲义气。”

重情义也成为她在品牌出海中的最大焦虑来源。“在品牌出海集合店落地过程中,很多合作客户出钱出力,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自己没做好,没能帮助客户升级,达不到双向共赢,就会感觉压力很大。”因此,她格外重视这次品牌出海集合店海外首店在肯尼亚的正式亮相。“希望能给我们的出海品牌、战略合作方一个美好的开始。”出发之前,何犁红有担心,但更多的是决心和信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可期。这一步总要有人先迈出去,要靠一群人先干起来,我们愿意做‘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