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

六位一线教师畅谈“怎么做”

奋力打造职业本科 教育发展新高地 王志明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科技处处长 金职大升格职业本科大学已满一年,今年正式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9个职本专业,新增数量居全国职业本科第一,职本专业总数达15个,并以优异成绩入选国家新一轮双高建设。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锚定打造“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目标,奋力打造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新高地。 一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打造产科教融合生态。学校将重点建设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智能制造产业科技创业园等11个产科教平台,围绕“2+2+1”重点专业,布局培育专业学位硕士点,提升“专产适配性”。 二是强化产业需求导向的立地科研,建强技术攻坚主阵地。学校目前建成省重点实验室、省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下一步,将全力冲刺全省重点实验室、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建设。同时,依托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的18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选派39名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争取今年科研到款突破5000万元。 三是构建成果转化孵化全链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学校与市市场监管局共建全国高校唯一的知识产权路演基地,同时挂牌成立“金华知识产权学院”,今年申报的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平台有望立项。依托这3个知识产权平台,探索“专利许可+技术入股”等成果转化模式。同时,争取9月挂牌建立我市第一家“技术经纪人驿站”,推进资源协同整合和服务机制创新。

共育八婺英才 加快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陈怡 金华一中副校长 我自2015年起从事物理竞赛教练工作,从一名年轻物理教师成长为物理竞赛全国金牌教练。10年来,我参与并见证金华一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从弱到强、从单打独斗到全面开花、持续突破的变化。 以2024年为例,7人获全国金、银牌,4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全国第二和第六各1人),3人入选北大物理卓越计划,获奖学科门类齐全,获奖人数居全省前列,五大学科金牌教练团队组建完成并高效运行。我校金牌教练团队16人全部为自行培养,且均拒绝外校的高薪聘请,无一人流失。 2024年2月,金华市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试验区,这是我市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希望更好发挥金华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共育八婺英才。目前培养基地服务范围基本局限于市区,建议金华一中和各县市高中携手共进,更好发挥金华一中的龙头作用。 希望进一步加大对以金牌教练为代表的创新人才专项师资的支持,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目前,省内名校采用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模式,借鉴省内名校经验,希望尽早启动金华一中紧密型集团化办学筹备工作,充分发挥龙头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

作新、成美、崇善,教育家精神 在集团化办学中的实践路径 陈晓英 金华五中校长 金华五中是拥有127年历史的百年名校,2020年成立教育集团,现有作新、成美两个校区。2025年中考,教共体五所成员校成绩喜人,均获区教育质量优胜奖,实现“满堂红”。教育家精神在我们集团化办学中的实践,可浓缩为五中校训“作新、成美、崇善”。 作新——以创新为教育自觉,筑牢发展根基。我们创新顶层设计,构建教育集团一体化教研机制与教师常态化流动机制,推动成员校教学质量攀高育新;创新“班主任德育集体备课”,实现老中青“传帮带”,也激发老教师的二次成长。 成美——以协同为联动纽带,构建共生格局。我们积极开展依托式培养,2021年启用的成美校区实施“本部孵化”模式,新教师经“本部孵化”培养成熟后输送至新校区,累计派出骨干教师、中层干部超30名;成美校区青研班常态化邀请本部骨干教师授课,构建“同源同质、协同发展”格局。还有菜单式送教,作为教共体牵头校,集团开放名师资源库,雅畈初中、仙源湖学校等成员校可自主选择名师与专题,促进匠心传承、成美共生。 崇善——以育人为终极目标,坚守教育初心。我们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深耕学生成长,通过六育融合实践,集团校在田径、足球、棋类、合唱等赛事中屡获佳绩,推行“劳动基地躬行园”建设及“治愈墙”心理辅导,学生幸福感持续提升。 “作新”是根基,激活集团办学内生动力;“成美”是路径,实现集团化办学共生共荣;“崇善”是旨归,让教育回归树人本真,三者合力铸就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体教融合示范校 张海峰 金华四中体育老师 2025年正值学校建校百年,我们历来重视培育更多“文体双优”复合型人才,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教融合示范校。2005年,我校组建第一支仅有8名队员的初中女子篮球队,2009年又组建初中男子篮球队,近5年,男篮和女篮在浙江省中学生篮球联赛中4次获前三名;在一共举办了19届的金华市中学生篮球联赛中,四中女篮创下18连冠的纪录,男篮也12次捧起冠军奖杯。近期火热的2025年“浙BA”金华赛场上,共有26名金华四中毕业生,代表各县(市、区)参加比赛,包括永康冠军队4名、金华市联队6名。 体育教育或许不是教出多少冠军,而是让孩子们在赛场上学会坚持,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在输的时候也要懂得体面——这些比奖杯更重要的东西,才是能陪伴他们一辈子的。 从篮球特长培养实践来看,我们坚持系统化训练与人才梯队建设,每周进行实战对抗演练与针对性调整,确保高效提升,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传统,保证队伍实力的稳定性连续性。注重队员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建设,日常训练中与金华二中、汤溪中学等球队进行交流赛,培养他们不畏强手、敢于拼搏、永不放弃的作风。努力实现体教深度融合,球队规定“训练的时间就专心训练,学习的时间就高效学习”。

从建硬件转向强育人, 让每个孩子享受个性化教育 方青 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 我在教育一线干了38年,亲历并见证了金华义务教育“扩规模、提质量”的发展历程。最近常有人问:“现在学龄人口在减少,还要建新学校吗?政府还需要往教育里投钱吗?”我的答案是“必须投啊”,但需要从建硬件转向强育人,让“投资于人”契合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教育强市、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等目标,我觉得,首先得把办学标准提上去。怎么衡量办学标准高低呢?核心就是能最大程度让每个孩子享受个性化教育。 我们当下经历的大规模、大班额,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阶段性需要。未来教育必须朝着“小学校、小班额、个性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师生互相认识”应该是义务教育学校最理想的规模。毕竟教育的根本,是人和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与正向影响。这不仅是破解当下高质量教育难题的关键,更应成为咱们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标志。 小学校、小班额要推进,教育质量要提升、个性化教育能落地,核心还得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一直坚信,只要有优秀的教师,茅草屋里也有教育的欢笑。说到底,教育最大的力量在于公平,而最大的公平,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遇上好老师、接受好教育。 全程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在团结的力量面前我肃然起敬、豪情万丈。我们教育人也要不问出处、只问初心:你站在哪里,国就在哪里;我们是怎样的,教育就会怎样。

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 的美好样态 斯婷 东阳市实验幼儿园 党支部书记、园长 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29年的基层园长,我认为“高质量发展”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对每一天、每一处、每个人的具体关照。我们要用信念照亮前路,用使命滋养沃土,用执着叩问多重之门,回归教育最本真的状态,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的美好样态。 我在同行眼中是一名特别爱“折腾”的园长,这10年我负责建造了3所新园,改造各园所大大小小十几个项目,初心始终不变:“这个地方,孩子会喜欢吗?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教育价值?”我们追求的不是豪华与新颖,而是挖掘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最让我自豪的,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这或许就是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样子,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教育就是挖宝的过程,我们的“折腾”永远不会停止,因为我们执着于发现更多教育的美好可能。在学前教育迎来立法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我们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尝试用计时托、半日托、全日托等多元托育方式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我们深入研究课程,努力提升保教质量,为逐步推行“学前教育免费”做足准备……

记者 叶骏/文 王志金/摄

9月3日,我市召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市教育局汇报去年座谈会贯彻落实情况及我市教育“十五五”规划起草情况,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围绕教育事业发展提建议、谈思路。

会上,王志明、陈怡、陈晓英、方青、张海峰、斯婷作为教师代表,围绕教科人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个性化教育、体教融合、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