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的代价
□徐莹
“2.9元一杯的咖啡,还送到家。”“平台补贴加上店家优惠和满减,这份酸菜鱼和猪脚饭双人套餐才17.98元,比直接去店里买便宜多了。”
为买到一杯优惠咖啡、奶茶,在不同平台反复切换、绞尽脑汁凑单;为获得满减优惠,硬是点下过量的餐食,或买回一堆可有可无的物品……当下,一些年轻人热衷于精打细算“薅羊毛”,在所谓的“省钱哲学”中找到成就感,一些中老年人也欣然加入其中。
与这精打细算相悖的,是对打车、潮玩、手办、餐厅打卡、品牌签名款球鞋、明星演唱会等“心头好”一掷千金的消费观。一名滴滴网约车司机感慨,有的年轻人几百米的路程都要打车,遇到单行线得绕行接驾,还不如步行更快。一些年轻人看起来很会省钱,花起来却不管不顾。
这种节俭与慷慨并存的消费模式,看似精明,实则值得警惕。如果缺乏一定的理性和自制力,为了“薅羊毛”带来的微薄收益,很可能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有人为用完当日优惠,一天点10多杯奶茶、咖啡;有人为满减折扣,深夜饱餐高热量的烧烤、甜品……这些行为都可能牺牲健康,或者积起一堆闲置物品,到底是节约了还是另一种浪费,冷静想想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省小钱、花大钱的消费模式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方面,通过“薅羊毛”获得即时满足感和掌控感;另一方面,又在追逐潮玩、奢侈品等“情感消费”中寻求身份认同。“微量省钱+大量花钱”的组合,表面上展现了消费自由,实则可能陷入另一种消费主义陷阱。
“薅羊毛”本身无可厚非,理性利用优惠是智慧的消费行为。但当“薅羊毛”从手段变成目的,当省钱不再是理性消费而是使欲望膨胀,当追逐优惠成为伤害健康的隐患,就需要重新审视了。
真正的精明消费,不在于省下多少钱,而在于是否将钱花在真正需要的事物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比任何优惠都更有价值。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追逐优惠,不如理清自己的真实需求,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应当意识到,最大的“省钱”是将钱花在刀刃上,最好的“优惠”是理性消费。跳出“薅羊毛”的迷思,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应是真正的“省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