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四十三载市场路 杰出代表话传奇

记者 王志坚 文/摄

9月5日是义乌“市场开放纪念日”。当天下午,在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与义乌市作家协会的精心策划下,别开生面的“浙中故事会”如期举行。

活动现场,义乌第一代市场经营户的杰出代表何海美作为主讲嘉宾,与60余位义乌市老领导、市场经营户代表及线上网友共聚一堂,深情回顾了那段“卖剧照谋生计”“找县委书记评理”以及“吃下定心丸”的曲折历程。

在热播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的第三集中,女主人公骆玉珠摆摊卖剧照支撑家庭的动人故事深入人心。何海美,正是这一角色的原型人物之一。提及40多年前的往事,她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的光芒。

何海美出身于义乌东河乡(今城西街道)五星塘村的一个普通农家。从为食品厂包糖纸,到开办小裁缝店,再到以卖剧照为契机踏上经商之路,她的人生轨迹与义乌市场的发展紧密相连。从廿三里集市的初探到县前街摊位的日益成熟,从露天市场的风雨兼程到如今设施完备、享誉全球的国际商贸城,这是义乌市场40余年的辉煌历程,也是何海美与这座城市、这个市场共同成长的见证。

何海美深情回忆,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春风中,她走上了经商之路。“当时,家庭开销全靠丈夫的微薄工资,生活捉襟见肘。我想,何不尝试做点小买卖呢?义乌上映电影《红楼梦》时,我灵机一动,提着篮子去交流会上卖起了剧照,没想到大受欢迎。”她笑道,当时林黛玉的照片最畅销,每天能卖出几千张。随后,她又将业务拓展到廿三里,批发货物,逐渐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摆摊三天三夜,就赚了33元,那种喜悦难以言表。”何海美感慨地说。此后,她奔波于龙游、萧山、东阳等地,赶交流会、集市,生意越做越大。到1980年,她已有5万元存款,不仅购置了相机,还为家里添置了电视机。

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何海美频繁往返于廿三里与城区之间。1982年9月,工商部门引导流动商贩集中至湖清门统一管理,义乌第一代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应运而生。何海美也在这里拓展太阳帽和裙子的业务,事业蒸蒸日上。

市场初建之时,国家政策尚不明朗,让个体户们倍感不安。1982年下半年的一天,何海美在湖清门市场偶遇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她鼓起勇气,提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上海城隍庙能卖的东西,义乌不能卖?”谢书记的回应让她看到了希望。一两个月后,在全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上,谢书记宣布了引导农民进城经营、允许议价销售等政策,让个体户们吃下了定心丸。

“当时,大家都鼓掌欢呼,而我却泪流满面,因为谢书记的话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何海美动情地说。此后,她先后转战篁园市场、宾王市场,最终在国际商贸城四区扎根,生意遍布中东、东南亚等地。如今,她已是义乌市围巾行业协会会长,围巾行业商户达3000多家。

“以前那么苦都熬过来了,现在条件这么好,我更没有理由放弃。”何海美虽然是奶奶辈的人了,但始终心系义乌发展,先后担任多个社会职务,还被推选为义乌市政协委员、金华市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委员,并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光彩之星”“全国诚信工商户”等多项殊荣。

为表达对市场创业者的敬意,故事会现场,连环画《谢高华的故事》创作者曾令兵、《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作者何恃坚、《鸡毛飞上天》作者何赛阳向何海美赠书。何海美说,作为义乌六代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她期待义乌市场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