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我们村”的杨树锋回来了

院士给孩子们上了堂人生课

记者 陈月丹 文/摄

开学季,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来了,受金华市科协、金东区科协邀请,在市区光南中学给七年级新生上了特别的一课。

一堂时隔50多年的课

开场是两道选择题:如果有半个小时,你选择打一局喜欢的游戏,还是做一道有点难的数学题?大学毕业后,你选择去一个条件好的地方过更舒适的生活,还是留在一个需要你的地方,和大家一起吃苦奋斗?

杨树锋院士说,这堂课从人的一生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到竺可桢等巨匠的科学精神,讲求是和报国,引导初中段的孩子思考“长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极有意义的一课。不仅对光南中学的师生来说,也是对杨树锋院士自己而言。

他说,这让他想到之前在金华教书的时光,实现了他一直以来想再为“老家”孩子上堂课的心愿。所以,当他得知“老家”岭下的孩子大多都在光南中学就读之后,特意将自我介绍放在了讲课演示文稿的首页:杨树锋,金华金东区石桥乡摩诃村村民、石桥中学老师。

当年他曾在这里插队,就是现在的金东区岭下镇摩诃村。

一直牵挂着的“我们村”

这个自我介绍的背后,是一份积淀了50多年的情谊。

杨树锋院士和金华的缘分,结于55年前,也就是1970年。

那时,高中毕业没多久的他离开杭州,到摩诃村插队,直到1972年经推荐考上大学离开。

在摩诃大队这几年,杨树锋和当地村民一起劳动、生活,为村民办扫盲班,还和村民一砖一木建起当时的石桥初中校舍。在石桥初中,杨树锋既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也是体育老师。他还清楚地记得,考上大学离开石桥初中那天,村里人送给他的布鞋,“很多双,一直穿着,陪了我很多年”。

一别几十年,内心一直牵挂着。3年前,杨树锋院士回金华“寻亲”,也是那一次,他亲切地称呼摩诃村为“我们村”。

杨树锋院士一直以摩诃村村民自居,离开这么多年,也一直称自己是金华人。这些年里,无论是村里人上学、就医,但凡他能帮上忙的,总是热情伸出援手。“是金华培养了我,锻炼了我,让我踩稳了人生第一步。”他说,金华是他最值得回忆的地方。

“需要时,一定要告诉我”

3年后再见杨树锋院士,开口依然是“我们金华”“我们村”,那份亲切和爽朗一点没变。把回金华称作“回老家”的他,更熟门熟路了。

此次接到金华市科协、金东区科协的邀请,听说要到“老家”的初中给孩子们上课,他二话不说买了高铁票就来了。上完课,他马不停蹄前往摩诃村,还不忘向我们介绍“这里过去很快的,15分钟就到了”。

杨树锋院士再次化身摩诃村“地接导游”。十二里、十八里、老金温公路等,他记得十分清楚。杨树锋院士告诉记者,自3年前那次“认亲”后,这些年他几乎每年都来一趟,今年5月就来过一次,“虽然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认识了,但情结在,每次来都能看到我们村的新变化,看一次就记住一次,常来常往感情才能维持”。

进到村里,见到村妇联主席,旁边有人介绍,“这是陈昌成的女儿”,他立马就激动了:“你是昌成女儿啊,你爸爸还好吧?”记者想起3年前,他和陈昌成见面时,两人搭着肩膀走在村里的样子。

村党支部书记程军营翻出手机里一张泛黄的翻拍照片,杨树锋院士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当年他考大学前,村里的团支书帮他写的推荐信。“当时政审缺一份农民推荐书,村里连夜把村民召集起来开会,当时大家都没有章,摁的都是手印。如果没有当时村里的推荐,没有我们村里人的支持,我就上不了大学,成不了现在的我。”

回到“老家”,总是能见到很多老朋友。杨树锋院士一路走一路和村民寒暄并主动掏出手机加微信。很多老人都记得他:“很重的担子,一下就挑起来了,一点不像城里人。”他也比划着回忆:“当时这条八仙溪上没有桥,化肥、粮食都是我们蹚着溪水挑过去的。”

临走时,杨树锋院士还是那句重复了很多次的话:“微信电话你留好,有需要用到我的,一定要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