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特别报道

乡村医生傅卫明:银针在绵绵群山中闪耀

记者 许健楠/文 陈斌/摄

与丽水、衢州交界的婺城区塔石乡,群山环抱,距离金华市区60多公里。这里有一位名叫傅卫明的乡村医生,在大山里一待就是34年。作为塔石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54岁的他带领塔石乡卫生院的23名医务人员,守护着全乡22个行政村1.4万人的健康。

一根祛除病痛的银针

傅卫明是塔石乡岱上村人,1991年从金华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塔石乡卫生院从医。“明呐,来啦。”当地人见面都亲切地叫他卫明、明,把他当自家人,很少有人叫他傅医生、傅院长。他用一根银针,让耳聋耳鸣患者重新听见声音;用一只听筒,听到了当地百姓的心声。

心里装着百姓的病痛,两脚才不畏山高路远。数十载如一日,傅卫明像一棵大树扎根大山深处。9月11日,塔石乡卫生院内人头攒动,除了当地百姓,还有从金华周边乃至全国各地赶来的患者,大家都是冲着傅卫明来的。天蒙蒙亮,有的患者就早早来到卫生院门口等候了。墙上,挂满了患者送给他的锦旗。

“原先有耳鸣的问题,以为要聋了,来这里扎了几次针,好多了,花了1.8万元的助听器都摘掉了。”60岁的武义患者王国忠说。这天清晨,62岁的义乌患者胡娟从汤溪镇出发,赶上了当天第一班开往塔石的公交车。

为了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傅卫明几乎每天都提早一个多小时上班,对待患者,能多接待一个是一个。采访中,傅卫明一直忙个不停,他手拿银针,面带微笑,神情专注,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现在,他和他的团队每天都从早上6点半开诊,直到下午一两点钟才吃上午饭。从周一到周五,他每天要接诊五六十位患者。

“我是乡村医生,要把患者尽可能服务好,减轻他们的病痛,让他们少跑路,也让他们的子女少担心。”傅卫明话语朴素,是个实在人。

1971年,傅卫明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几代人都是中医,外公、父亲都曾在塔石乡卫生院当医生。傅卫明凭借祖传的针灸医术为乡民祛除病痛。“外公竺贯一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以前是一家中医馆的坐堂医生,抗战爆发,他参军入伍,战争结束后回乡,就在塔石乡卫生院当医生。我小的时候,他给人看病时,我坐在一旁听,外公还带我上山采草药,告诉我哪种草药能治什么病,采回来以后怎么加工、炮制。”

有一次,傅卫明问外公:“你是抗战老兵,为什么还回山里?”“我当过医生,山里人需要我。”多年以后,傅卫明接过接力棒,也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白天黑夜,他随叫随到。乡里好几个孕妇临盆,都是他接生的。

“家里几口人啊?”“子女在哪念书?”“最近去哪里玩了?”扎针的时候,傅卫明总是笑眯眯地跟患者拉家常。“一方面,拉家常可以缓解针灸时患者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患者得了病心情不好,如果医生也愁眉苦脸的,怎么能治好病呢?”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都一视同仁。患者连连点赞,“很有亲和力”“服务态度没得说”“耐心,暖心”。

一场无心插柳的出圈

一位扎根大山的乡村医生,为何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求医?这得从浙江省体育局原局长陈培德的一篇文章说起。

2024年9月13日,《生命时报》刊发题为《让声音重新传到耳朵里》的文章,陈培德在文中讲述了自己在塔石乡的治病故事。

年轻时,陈培德曾被分配到汤溪中学教了5年书,后在金华工作多年,对金华这片土地有感情。退休后,他连续多年到塔石乡避暑。去年7月,陈培德又来塔石乡,还找了傅卫明针灸治疗膝盖痛。针灸中,傅卫明发现,和陈培德交流时经常得不到回应,就问:“您的听力是否有问题?”陈培德说,十几年前的一个晚上,两耳突然长时间耳鸣,之后听力越来越差。“现在左耳几乎听不到声音,主要靠右耳。省耳科专家已‘宣判’无治,建议我配助听器。”傅卫明笑笑说:“针灸试试看吧。”陈培德将信将疑,心想:“专家都治不了,你一个乡村医生行吗?”傅卫明看出他的疑虑,笑容可掬地说:“试试看,反正有益无害。”

于是,傅卫明在陈培德两耳后各扎了三针。没想到,当天晚上,他右耳接收到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我一阵惊喜,我太太也觉得奇怪,同行的朋友也都发现我的听力好起来了。”第二天,陈培德赶忙到卫生院将好消息告诉傅卫明。

陈培德隔天扎一次针,前后扎了9次,右耳听力越来越好,左耳也开始听到微弱的声音了。他定制了一面锦旗送给傅卫明,旗面写着“您用神针让声音重新回到我的耳朵里”。他感叹,高手在民间。

采访当天,记者在当地一家民宿见到了陈培德,今年7月,他六上塔石,一待就是近两个月,除了避暑,就是找傅卫明治病。

“一开始,我只是将此事写成《让声音重新传到耳朵里》一文,做了一个美篇,没想到被《生命时报》选登。”文章一见报,一时间,傅卫明声名远播,北京、上海、内蒙古、四川、江苏、福建等省市及省内的耳疾患者纷纷慕名而来,许多同行也专程来学习取经。

74岁的北京人刘剑就是其中一个。他是一名退伍老兵,曾在部队当过炮兵,“耳鸣的老毛病有一定改善,我打算继续扎针。”刘剑跟陈培德住在同一家民宿,民宿里还有其他几位老人,都是冲着傅卫明来治疗耳疾的。

纷至沓来的患者甚至带动了塔石乡的民宿生意和旅游消费。记者在枫溪驿栈、怡然居等民宿了解到,暑假期间,房间几乎天天爆满,有三四成客户是来找傅卫明治病的。

“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生,特别是耳聋、耳鸣,这是世界难题。很多老年患者只能戴助听器。”陈培德说,而傅卫明让患者有了新的希望,针灸疗法值得一试。

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一根针,扎在什么部位,深浅几何,门道很深,唯有不断学习。

傅卫明擅长针灸、理疗、穴位注射,对治疗带状疱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膝关节病等疾病有一手。“这两年碰到的病人中,耳聋的毛病特别多,我就去摸索学习治疗方法。我是全科医生,耳朵的毛病看得多了,现在很多人以为我是五官科医生。”

“傅院长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他多次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医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他碰到好医生,一有时间就向他们请教。”塔石乡卫生院副院长倪承超说。傅卫明的团队有4个助手,时间短的跟他有四五年,时间长的跟了有20年。他常常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一起复盘实践案例。

年轻医生担心在患者身上扎针扎不准。“来来来,你们往我身上扎,大胆扎,扎歪了不要紧,我正好告诉你们怎么做才能扎得准。从小,我外公就让我扎他身上。”傅卫明说。传承,从点滴做起,五六年下来,倪承超已经数不清在傅卫明身上扎了多少针,一针一针扎下去,胆量和手感就这么练出来了。

扎根大山30余载,傅卫明一直默默奉献,除了“浙江好人”之外,他没有太多响当当的荣誉。上级领导来慰问,询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总说:“我个人没什么要求,希望能给卫生院多添点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最近,随着病人越来越多,他琢磨着扩建卫生院一楼的中医诊室,为患者提供更宽敞的就医环境。

“治好一个人,就救了一家人,我最看重的,就是多治好一个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医生,自己吹牛不算数,患者的反馈才是最真实的。”对傅卫明来说,患者一句“明,我好起来了”就是最高的褒奖。

多年来,傅卫明一心扑在如何解决山区群众就近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问题上。有时有些患者看病后无钱拿药,他还时常掏钱垫上,患者治愈后,为感谢给他送红包,他一律不收,耐心地说服病人钱要用在治病上。

9月11日下午4点半左右,看完五六十个病人,傅卫明早早吃了晚饭,背上十几公斤重的红色药箱,带着助手前往文岩行政村杨婆岭自然村。村子依山而建,出诊的他更像驴友,爬坡过坎。遇到村民,大家都会跟他热情打招呼:“明呐,来啦。”每周,他都要下村,哪怕山高路险,出诊这件事雷打不动。

“子女回来过没?”“晚饭可以吃得早一些,别吃得太饱。”在一栋老宅,傅卫明跟85岁的华春奶拉起家常。后者说:“明对我很好,经常抽空来看我,我老伴走了,子女出门在外,身体上的问题全靠他。”见到79岁的傅开月在家拾掇刚挖的番薯,傅卫明赶忙提醒:“上个月骨折刚做完手术,3个月内千万别多动。”傅开月不好意思地笑笑,转头对记者说:“明的话要听,大家把他当自家孩子,比自己的子女来得都勤。”

天已微黑,傅卫明沿着山路走向下一户人家。

34年来,傅卫明常态化走村入户,年均出诊超百次,足迹遍布当地22个行政村。陡峭的山路上、暴雨的深夜里、孤寡老人的床前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择一事终一生,这么多年,他专注于扎根山区治病救人这一件事。上级几次要调他进城,傅卫明都婉拒了:“我对家乡有感情,乡里的患者离不开我,团队也离不开我,我愿意在塔石乡卫生院干到底。”

工作时,傅卫明的胸前总是戴着一枚党员徽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背着药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农家灯火的映照下,党员徽章格外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