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他用什么守护 一方康宁
□许健楠
在塔石乡绵延的群山之间,乡村医生傅卫明和他的团队是1.4万塔石老百姓的健康守护者,这位扎根大山34年的医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医者仁心”4个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村民触手可及的温暖。
傅卫明的事迹,正是无数基层医疗工作者的缩影。他们身兼数职,既是全科医生,又是急诊大夫;既要应对常见病多发病,又要随时准备处理各类医疗紧急情况。他们如同遍布乡村的毛细血管,构筑起金华基层医疗的第一道防线。
在傅卫明身上,我看到三点特质:
一是人民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切为了人民,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扎根大山一干就是34年,那枚始终佩戴的党员徽章是理解傅卫明精神内核的关键密码。他放弃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坚持“患者离不开我”的朴素信念;他背着药箱走遍22个行政村,在暴雨深夜为孤寡老人出诊;他拒绝患者红包却自掏腰包垫药费……这些细节勾勒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鲜活形象。
二是医德高尚。时下,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常常被人们诟病。采访中,患者们夸得最多的,不仅是他精湛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他为人热情,有求必应,给患者看病顾不上吃饭,出诊常常忙到天黑。傅卫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祖传针灸技艺与现代医疗需求创造性结合。面对耳聋耳鸣这一难题,他通过持续钻研摸索出的独特疗法,让不少患者重获希望。傅卫明用十几元一次的针灸证明,医疗的本质从来不是设备有多先进,药有多贵,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一种处处为患者着想的理念。
三是甘于奉献。傅卫明问诊时,对村民嘘寒问暖,既是一种专业的医疗服务,更是一种默默的精神陪伴。在傅卫明的诊室里,我们看到了医患关系最动人的模样。他总能精准捕捉患者情绪——扎针时用拉家常缓解紧张,面对疑虑报以宽容的微笑,甚至让助手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这种将“治病”与“治心”结合的方式,构建起超越单纯医疗服务的信任纽带。当村民们自然而然喊出“卫明”而非“傅院长”时,一下子拉近了彼此关系,这声呼唤比任何锦旗都更能体现医患关系的本质。
这位乡村医生的实践提醒我们:医疗的温度在于医生的温度。这种扎根泥土的坚守,或许正是乡村振兴中最珍贵的“健康密码”。
乡村医生不计个人得失、甘愿扎根山区的精神难能可贵,这样的坚守与奉献需要更坚实的后盾。如何让乡村医生留得住、干得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医者仁心的精神在乡村代代传承,让乡村医生拥有更多的职业荣誉感,基层群众的健康才能有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