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柔性治理 多维渗透 精准赋能

义乌廿三里凝聚妇女助力治理

记者 王志坚 文/摄

在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活跃着一支身穿红马甲的队伍——“廿廿嫂”志愿服务队,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更是基层治理的“前哨兵”、邻里矛盾的“解铃人”、乡村文明的“传播者”。

近年来,廿三里街道妇联创新“四维联动”机制,有效凝聚巾帼力量,打造“廿廿嫂双线赋能”模式,通过线下培训与线上直播助农增收;联合教育、民政等部门推进“向阳花”助学,组织“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及暑期研学;深化志愿服务品牌,依托“流动普法微站”开展维权;创新“节日IP”机制,形成“活动引流—文化浸润—价值引领”良性循环。今年以来,“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双介入成功化解家庭矛盾12起,调解率100%;“廿廿嫂”共富工坊获评金华市级“巾帼共富工坊”,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5%。

廿三里街道地处义乌东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结构变迁,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面临新挑战: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导致治理力量薄弱;多元利益诉求交织,矛盾纠纷调解难度增大;公共事务参与度有待提升;文明乡风建设需持续深化。面对这些课题,廿三里街道妇联意识到,广大农村妇女拥有参与社区事务的内在动力、沟通协调的天然优势以及维护和谐稳定的强烈愿望,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街道党工委和上级妇联指导下,廿三里街道妇联以“凝聚妇女、服务家庭、助力治理”为目标,广泛发动各村(社区)有热情、有威望、有能力的妇女骨干,2022年8月组建“廿廿嫂”志愿服务队。“廿廿”既取自地名“廿三里”,寓意“念念不忘”、初心常在,也谐音“年年”,象征服务持久。队伍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至今已拥有263名核心成员,覆盖全街道31个村(社区),形成“街道总—村社分队”两级网络架构,实现从零星自发到组织化、规范化的嬗变。

“廿廿嫂”以其独特方式,在多个维度上渗透和赋能乡村治理,展现柔性力量。

她们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润滑剂”。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和善于沟通的优势,聚焦家事、邻里、土地等“关键小事”。2023年以来参与调解纠纷50余起,成功率达95.6%,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筑牢社会稳定首道防线。

她们是政策法规的传声筒。用乡音土话将政策转化为大白话,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在反诈宣传中,“廿廿嫂”自编顺口溜走街串巷,使防骗知识深入人心,所在片区电诈发案率显著下降。累计开展政策宣讲300余场,覆盖5万余人次。

她们是乡风文明的引领者。带头践行村规民约,反对浪费、抵制迷信。组织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10场,推出先进典型15名;组建文艺队,以三句半、小品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开展环境整治、关爱老幼等志愿服务600余次,参与1.5万人次,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廿三里街道妇联主席黄艳琳表示,如今,这支由街道妇联精心培育、广大妇女热情参与的队伍,正以其独特的柔性力量、细腻视角和持久韧性,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的肌理,成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不可或缺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