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著名曲艺家章竹林去世
小个子撑起道情一片天
记者 赵如芳
9月14日傍晚5时39分,一位老人在金东区一家医院悄然离世,享年83岁,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金华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章竹林。
“一个小个子,小个子撑起道情的一片天;一本小本子,小本子记录大金华家乡情;一根笔杆子,笔杆子写出人间喜怒哀乐;创作一辈子,一辈子笔耕不辍作品颇丰。”消息传来,我市曲艺界从业人员深表惋惜。章竹林这一生,矢志不渝地搜集、创作、传承、传播金华本土文化,深得大家认可。
小个子的逆袭
1943年,章竹林出生在婺城区罗埠镇上章村,家境不好,小学毕业后在家放牛、种田。他个子小小的,成年后的身高不到1.55米,难以胜任挑担等重活。
章竹林爱好文学创作,留心搜集素材。“上面口袋笔杆子,下面口袋小本子,碰到听到新鲜事,顺手写下几行字。”不少熟悉章竹林的人,都能背出这几句描述章竹林的话。“劳动时间打腹稿,休息时间写草稿,饭前饭后修改稿,睡觉之前定好稿,托人带信去寄稿,然后天天收退稿。”他曾自创打油诗,调侃在老家一边劳动一边创作、投稿的过往。
有一次,他看到农机员在抽水机站抽水,写了4句新民歌:“闸刀一推浪花溅,千里碧波一手牵。铁龙昂首冲天笑,浇开心花浇绿田。”看到有人挑粪走过,他也能写一首诗:“担担栏肥绕田舞,张张笑脸飞汗珠。别看田塍一脚阔,步步走向丰收路。”这两首诗被刊物采用,稿酬10元,章竹林用这笔钱给妻子买了一件花衬衫,给女儿买了一双塑料凉鞋。
后来,章竹林到水库当过广播员,到金华县电影管理站(后更名为电影公司)放过电影,还在村里的小学当过几年教师。放电影前,为了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他会创作小快板、顺口溜、小演唱等,因为接地气,观众们很爱听。
时间长了,章竹林的创作特长引发关注,1980年,他被特招到金华县文化馆。就这样,他凭借笔杆子、小本子改变了命运。1986年9月,金华县文化馆出了一本《金华县曲艺音乐集成》,书里的文字由章竹林操刀。谁能想到,这名操刀者只有小学文化?
“了解我爸的人对我说,你要向你爸学习,哪怕学一半,你的创作水平也会提升。”9月15日,说起父亲,章竹林的女儿章晓华眼里有悲伤,也有敬佩。
道不尽的未了情
从农村来到县城,章竹林的老习惯没改变,依然随身带着笔杆子和小本子。他把这股勤奋认真的劲头,用在了道情的资料搜集、创作上。
朱顺根是金华知名的道情艺人,在没有录音录像设备的年代,章竹林揣着笔杆子和小本子,多次拜访朱顺根,有时还在他家住上几天,整理出多首金华道情曲目。
“我知道章竹林去世后,想告诉父亲,但又不敢讲,他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朱顺根的儿子朱跃文说,章竹林作为县文化馆的干部,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我十几岁时,父亲在人民广场边的一个茶楼唱道情,他带着我去拜访章竹林,两人聊得很开心。后来,章竹林创作了新的道情曲目,让我爸演唱,两人合作得很好。”朱跃文回忆道。
除了搜集资料,章竹林还创作道情曲目,发表曲艺作品四五十个,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借姐夫》。“太阳照进东山坞,山里走出丁巧姑,坐上汽车嘟嘟嘟,来到城里借姐夫。姐姐一听气呼呼,骂声妹妹‘两百五’,天下只有借钱借物借衣裤,借吃借住借床铺,借酒壶,借茶壶,借油借盐借酱醋,借七借八都好借,哪有妹妹借姐夫?”姐夫是农技员,丁巧姑想借用他帮农民种香菇,这种科技助农的故事,被章竹林编排得趣味十足,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他的创作接地气,很俏皮,朗朗上口,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百姓的家长里短用口语化的方式呈现,能起到传播效果,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金华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跃丰说。章竹林创作过一首道情曲目,王跃丰是表演者之一。“我记得他使用的艺术形式很少,但这个作品很接地气,观众今天听完了,明天还来听,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在创作方面,章竹林的道情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还有多篇论文发表。“章竹林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以前就是写写评论,曲艺创作很少,受他的影响,我也创作道情曲目。他很低调、务实、勤奋、仔细。”金华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周子清说。听闻章竹林去世,他写了一副对联:“文章如竹排成林,德艺双馨金石铭。”
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章竹林还多次举办道情专场活动。章晓华记得,20世纪80年代,父亲在人民广场一角组织道情演出。“没有舞台,就摆张方桌,方桌上摆张凳子,道情艺人就坐在凳子上表演。父亲忙前忙后,听到好笑的片段,他和观众一起开怀大笑。”
此外,章竹林还办过道情培训班,培养出不少道情表演者。道情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章竹林是申报材料的主要执笔者。
“父亲生前很希望我或弟弟能接他的班,继续从事道情的传承和推广,后来我中途转型,成为婺城区戏曲家协会的一员。”章晓华说,她创作了道情曲目,父亲会帮忙修改,还叮嘱她要多看多听,要善于发现,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有故事的人
“小时候读书,青年时教书,到老来出书。我先后出过7本书,大多是退休后出的。”章竹林曾写文章回忆自己晚年出书的日子。其中有《金华曲艺志》《章竹林曲艺作品选》《金华历代名人成才故事》《金华老故事》《乡音金华》等,或编或著,承载着他的心血。
他知道,在他出的书籍里,《金华小神偷》是读者最爱看的,故事有情有趣有意思,好看好记又好笑。
《二仙桥》《济世救病》《怪手王三摸》《火腿老板奇遇记》……章竹林搜集的故事一般发生在金华,读起来格外亲切,且生动有趣,故事里还有弘扬美德、惩治罪恶等主题,兼具教育功能。
章竹林搜集来的故事,很多都有据可查。多年前,他写过西华寺寺庙里一个枕头的故事:阿英师父的一名徒弟还俗,带走了装有1000元现金的旧枕头,那是寺庙的全部积蓄。阿英师父去讨回枕头,最后和徒弟对簿公堂。今年3月,记者去西华寺采访,得知这个故事是真的。
章竹林曾对女儿讲过他搜集故事的经历。有一次,他看一个人打电话很有趣,就一路跟随着。对方发现后,他赶紧躲起来,等对方继续往前走后,他再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跟在后面。故事听完后,他赶紧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据此创作了小品《手机风波》。“父亲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就要克服。”章晓华说。
素材搜集来了,接下来就是创作。“没退休前,他的工作挺忙,创作一般是在晚上进行。”章晓华回忆。以前家里卧室不多,为了不影响家人,章竹林晚上躺在沙发上,灵感来了,赶紧坐起来写。为了不犯困,他常常泡一杯浓茶。两三天后,一篇活泼有趣的文章就写好了。1997年,他获得浙江省新故事大奖赛创作一等奖。
晚年,章竹林依然保持着这样的采写习惯。即便是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他还拿着手写稿到文印店打印,让文印店店主发邮件帮忙投稿。去年,他入住康复医院,告别写作。今年9月14日,他告别这个世界。一年多前,他留下遗言:“一切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感谢生前亲朋、老师、同事的帮助。”
得知章竹林去世,婺城区塔石乡的李逢亭写了一首诗:“竹林深处著文章,百姓疾苦记心上。金华道情传天下,婺城故事胜苏杭……”李逢亭的民间故事《十八罗汉的来历》,就是在章竹林的指导下完成的。“他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非常亲切!”李逢亭感叹道。
(照片由章晓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