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9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为烈士墓碑描红 让先烈事迹赓续

他们的名字叫“英雄”

记者 季俊磊 文/摄

昨天上午,婺城区琅琊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琅琊小学少先队员们身着校服,佩戴红领巾,列队缓步走入陵园,为烈士墓碑描红。

活动由婺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同行的还有学生家长、退伍老兵。“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这不仅是一次祭扫,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发起人、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说,希望通过亲手为碑文描红的形式,让孩子们领悟先烈精神,传承爱国情怀。

一笔一画重温先烈事迹

描碑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静静矗立的无名烈士碑。沿着石阶往上走,1993年琅琊镇政府立碑时刻下的“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红色大字镶嵌于新碑周边的栏杆上,红色灼灼、字迹清晰。

“老师说,碑下埋着没有留下名字的战士。”三年级学生张柏涵蹲在无名烈士碑前轻声对身旁同学说。他认真地擦拭碑面,蘸上朱红漆,笔尖沿着碑文字迹凹痕游走,一笔一画地将墓碑上的字描红。

现场,叶庆华为孩子们讲述那段同仇敌忾的峥嵘岁月。

1943年3月7日,驻扎在长山乡石门村的日军出动200余人,向琅琊徐村以西进犯。他们经过白沙溪时,驻守琅峰山的9名战士居高临下,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经过惨烈战斗,他们共击毙包括日军中队长在内的21人。

随后,日军掉头向琅峰山包抄,从当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一共发起3次进攻。琅峰山守军在6人牺牲、2人受伤的劣势之下依然顽强战斗。后来,在我军一个加强排的支援之下,日军撤退。

“由于战况紧急,6名牺牲的战士身份无法确认,最终合葬于无名烈士碑下。”叶庆华说,另外3名战士也没有留下任何资料信息,但当地人都知道“琅峰山九壮士”。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但英雄的事迹从未被遗忘。张柏涵用稚嫩又坚定的声音说:“我想通过描碑,让他们‘被看见’,希望他们的事迹永远熠熠生辉。”

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记者了解到,琅峰山烈士纪念碑最初由村民自发筹资修建,后经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纪念碑迁至现址。自1993年立碑以来,这里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活动现场,大伙分组行动,有的清理碑面尘土,有的调制红漆,有的专注描红。退伍老兵顾樟兴和三年级学生兰戴帆组成一组。“描红的时候一定要俯下身子,手稳住才能上色均匀。”顾樟兴说,每每看到短短几行文字就写尽烈士的一生,他心里总是百感交集。

“这些烈士的墓碑不是冰冷的石头,是烈士们生命的见证,是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琅琊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葛国健站在队伍旁说,这是一堂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靠课本。”葛国健说,让孩子们走近历史,“触摸”英雄,描碑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对话”。当他们一笔一画为记录烈士事迹的文字上色时,那一刻英雄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

“孩子能参与这样的活动,我特别感动。”兰戴帆的母亲兰建娟站在一旁眼眶微红,“我小时候也听老人讲过这些故事,但总觉得离我很远。今天看孩子为无名烈士的墓碑描碑,我忽然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当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带着敬畏之心一笔一画地为烈士墓碑描红,叶庆华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叶庆华说:“孩子们今天描红的不只是碑文,更是他们心中的信仰。希望他们长大后能记得这座山、这些人、这段历史,并把这份精神传递下去。”

活动结束时,兰戴帆趴在母亲耳畔说:“妈妈,他们真勇敢,谁说他们没有名字,他们的名字叫‘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