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9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武义新闻

崇“劳”立德 以“动”育人

武川小学构建 “家校社”劳动实践生态圈

本报消息(记者 王文湛)香栾地、枇杷园、杨梅园、柿子园、蚕桑之地、葡萄长廊、空中菜园……在武义县武川小学,不同季节的水果蔬菜种满校园四周,从地面到楼顶,随处可见劳动实践景观,独具特色。

近年来,武川小学以“无边界课堂”为突破口,盘活校内空间,链接校外天地,整合班级家庭劳动教育资源,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全域育人”的创新之路。

作为校园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该校充分盘活校内空间,将闲置空间转化为课程化、责任化的劳动教育场域。如:“川红劳动岗位”实现班级责任田全覆盖;校园绿化空地化身“生命植教园地”,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群;空教室蝶变为“草编乐园”“竹制品创客室”“制茶工坊”等,邀请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驻校授艺,编写校本教材《生命在于劳动》系列丛书在县域推广。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构建“政-校-企-村”协同共建模式,与花田小镇、寿仙谷等农业企业及吴洋村等签订长期课程合作协议,通过种植、采摘、加工、包装等环节,让学生深度参与农企产业链环节,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实践。目前,学校共建了78个县域实践站点,编织一张覆盖武义全域的劳动实践网络,实现学生校外家庭农场实践参与100%。

另外,该校还整合家庭劳动教育资源,按节气进行项目化设计,并向全体学生发出项目邀请,学生按兴趣跨班、跨年级组队参与“小柑橘研究员”“蘑菇观察员”等项目化学习。

“学生通过项目化劳动实践,不仅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还增进了对乡土的热爱与认同。”武川小学党支部书记胡爱萍表示,要让劳动成为“立德”的熔炉、“树人”的沃土,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过程,构建五育并举实践育人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