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廿四舴艋舟 一座浮桥连千年
连接“古子城——三江里”的“新上浮桥”正式开通 千年水道迎来“古今对话”
吴晓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金华双溪愁绪,化作了一幅欢欣雀跃的现实图景。10月1日,备受市民期待的“新上浮桥”将在东阳江上正式开通。这座以“廿四舴艋舟”为形制、串联古今的浮桥,不仅为金华增添了一条过江新通道,更架起了一座连接千年文脉的“时空走廊”。
现场直击 市民争相“首渡”
千年古渡焕新颜
位于宏济桥以西约289米的江面上,一座古朴而宏伟的浮桥横跨碧波。24艘仿古舟船一字排开,以“廿四船连廿四节”的传统格局,稳稳托起宽阔的桥面。浮桥合龙之后进行了试运行,闻讯而来的市民游客热情满满,争相成为浮桥开通后的“首批通行者”。
“我就住在古子城这边,以前去江对岸要绕一大圈。现在好了,几分钟就能走过去,太方便了!”市民张大爷赶来先睹为快,他说,这座桥让他想起了金华老上浮桥的故事。
“就是这个味道!和我小时候走过的老上浮桥神韵一模一样!”年过七旬的老金华陈先生激动地指着桥体说,“老上浮桥用的是真正的木船,用铁链连着,走上去晃晃悠悠,桥板缝里还能看见下面的江水。新桥更稳当,但这‘廿四节’的格局和意境,一下子就把记忆唤醒了。”许多摄影爱好者也架起“长枪短炮”,记录下浮桥连通南北、古今交融的历史性瞬间。
历史钩沉 复建“上浮桥”形制
重现“舴艋舟”意境
更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和精神地标。”有人这样评价它。
可以说,这座浮桥的建成,是对金华千年水运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浮桥总长约192.8米,宽14.5米,其造型核心正是汲取了传统智慧与文化意象。24艘舟体象征廿四节气,寄托着岁岁平安、节节幸福的美好寓意。桥体采用现代可拆卸模块化技术建造,既确保了结构的稳固安全,也完美复刻了古浮桥的风韵,生动重现了李清照词中“舴艋舟”的诗意场景。
金华古称“水通南国三千里”,江上浮桥历史悠长。据《金华县志》记载,金华古浮桥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甚至更早。其中,著名的“通济浮桥”(即上浮桥)便曾雄踞于此,是沟通城乡、商旅往来的生命线。浮桥随水位涨落而起伏,白天通行,夜间断开以通舟楫,是金华“水通南国三千里”繁华盛景的活态见证。据了解,当年的浮桥是流动的市井,桥头曾是最热闹的地方,挑夫、商贩、旅人汇聚,形成了独特的“桥市”经济。“它不仅是交通设施,
江城融合 打通文旅“任督二脉”
激活江城发展新引擎
一座浮桥,巧妙地将婺州古城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化都市的休闲活力无缝衔接。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婺州古城与三江里也将依托浮桥联动,推出一系列特色活动,为金华打造国家级都市文化休闲旅游示范区注入了强劲动能。一位从上海来的游客王女士感慨:“在一座城市里,能用脚步从千年古城丈量到现代艺术中心,这种时空交错的体验非常独特,这正是金华最吸引人的地方。”
浮桥的北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古子城,这里沉淀着八婺大地的千年文脉;南岸,是现代化的文旅商业综合体——三江里及“金华之光”,代表着城市的活力与未来。此前,虽一水之隔,两岸的联动始终缺乏一条便捷的“物理纽带”。
如今,这座浮桥打通了两岸融合的“最后一公里”。4.5米的桥面通行净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条安全、舒适的亲水慢行通道。人们可以上午在古子城探访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品味历史的厚重;傍晚信步过桥,在南岸的三江里享受时尚餐饮与购物,夜晚欣赏“金华之光”的璀璨夜景。
市城投集团项目负责人表示,“新上浮桥”采用现代可拆卸模块化技术和钢制结构,具备快速拆卸和组装功能,能有效应对汛期等特殊水情,是“古意”与“今技”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