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有”到“活”的蜕变
东阳“书屋+”跨界焕新激活基层文化空间
记者 黄娇丽
“一半书香,一半光影。”夏末秋初的午后,横店电影城市书房(马生书屋)内,影视海报与光盘点缀其间,书籍整齐排列,大厅的长椅上,演员金子焰手捧专业书籍潜心细读:“我常把这儿当自己的书房,能待到半夜。繁华地段里的这份安静,给我们读者提供了一处绝佳的精神栖息地。”
作为2024年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这座融合阅读与影视元素的书屋自2023年11月运营以来,接待读者已超万人次。这并非个例,面对农家书屋普遍存在的活跃度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东阳市以“书屋+”跨界融合模式积极探索破局之路,真正激活基层文化空间,实现从“有”到“活”的蜕变。
特色定位破同质化
一间书屋一个“文化符号”
东阳市跳出“千屋一面”的传统思路,以特色化建设破解书屋吸引力不足的难题,让每间书屋都成为承载特定功能的文化载体。
深挖地域文化基因,当地围绕《送东阳马生序》“勤学”核心打造“马生书屋”系列品牌,实现精准定位与差异化发展。六石马生书屋聚焦少儿群体,3000余册藏书中超半数为少儿读物,成为亲子阅读首选地;歌山马生书屋与人文展馆同设,万余册读物与地方记忆相互映照,成为触摸地域历史的窗口;佐村马生书屋藏身青山绿水间,通过书籍整合与自助模式改造,将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与阅读场景深度融合,满足游客与村民随时阅读的需求。
乡村场景中,特色化探索同样成效显著。虎鹿镇葛宅村的中信乡村文化驿站,将慢咖书吧与活字印刷馆、木活字体验馆、葛巾手工坊融为一体,让阅读与非遗体验相互赋能;横店晗美术馆内的十三间书局由老粮仓改建而成,植入传统人文美学,以“美育+艺术+阅读”的特色路径吸引文艺爱好者聚集。6月28日,“峰境——宗峰岩作品展”在此开幕,集中展出影视人宗峰岩创作的50余件水墨作品,尽显艺术与书香交融的魅力。
从“单纯看书的地方”转变为兼具学习、社交、体验功能的公共空间,空间功能的复合化改造更让书屋“黏性”倍增,使用效率较传统书屋显著提升。
场景延伸融生活
让阅读空间“随处可见”
进入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明清宫站,移动图书馆的书架前不时有人驻足挑选,一本读物便将乘客们碎片化的等待时光化为静谧的阅读时刻。如今在东阳,这样的“嵌入式”阅读场景正越来越多。打破“固定空间+有限时间”的限制,东阳市着力构建“触手可及”的阅读网络,推动阅读场景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
通过联动社会力量,当地将升级后的书屋与景区、科技馆、轨道交通站点、木雕城等高频场景深度结合,打造多元形态的文化空间矩阵。在东阳木雕城,“匠人书屋”专注工艺典籍,成为工匠们交流技艺、查阅资料的“充电站”;轻轨站点的移动图书馆满足旅客碎片化阅读需求,让知识随城市交通脉络传播。横店影视城图书馆的“电影书房”、国网东阳市供电公司的“横电・行知书房”等,为不同群体打造专属阅读空间。
为夯实“书屋+”模式根基,东阳市近期启动农家书屋改造提升行动,聚焦全市237家书屋的品质升级。由东阳市“扫黄打非”办统筹协调,新华书店根据各书屋服务人群与需求,精准配送红色经典、政策解读、生活技能、儿童读物等1.3万余册图书,已于9月11日全部到位。
活动赋能聚人气
让书香空间“热”起来
连日来,湖溪镇多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南江村举办“以书润心 以书相伴”主题活动,南塘村开展“共沐书香 阅见美好”主题活动,农家书屋内人气十足,村民们或静心品读,或围坐交流。“这样的阅读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环境,希望以后多多开展。”村民郭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书有人读、活动有人来”是书屋“活起来”的关键。东阳市以农家书屋为核心载体,协同农村文化礼堂,通过常态化活动激活群众参与热情。
当地建立“分层分类、按需供给”活动体系,精准匹配不同群体需求。针对青少年,开展“名家领读”“绘本故事会”等活动,邀请学者、作家走进书屋;针对乡村群众,通过“送书下乡”“读书走亲”破解偏远乡村藏书更新慢的问题;针对非遗爱好者,推出活字印刷体验、葛巾制作、书画创作等特色活动,葛宅村文化驿站的非遗体验、横店晗美术馆的艺术展览等已成为热门文化IP。此外,全市每年固定举办“我在农家书屋读好书”主题活动,持续掀起阅读热潮。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东阳市基层书屋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参与群众超百万人次,全市农家书屋平均每周接待量有所提升,曾经“门可罗雀”的书屋如今成为乡村热闹的文化阵地。
“让基层文化空间真正‘活’在群众身边。”东阳市“扫黄打非”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藏书结构、完善空间设施、丰富活动内容,以更贴合群众需求的文化供给,让书香浸润城乡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