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金报东阳·健康

在浙江省病理诊断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上

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勇夺“双第一”

记者 董超毅

9月20日下午,浙江省病理诊断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杭州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由省卫健委、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承办,吸引了来自省级医院及杭州、嘉兴、宁波、丽水等地的21个团队,63名病理专业人才参赛。比赛内容涵盖理论考试、切片阅片和病例分析等多个环节,是对病理医师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验。由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蒋丽静、包晓晓两名诊断医师,与金华市人民医院侯斐医师共同组成的金华代表队,在激烈角逐中,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阅片能力和稳定的临场发挥,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蒋丽静医生获得个人赛全省第一,被授予浙江“金蓝领”荣誉称号。

“病理医生平时不容易被看到,但我们的一张诊断报告,往往就是患者治疗的方向盘。”走下赛场,蒋丽静这样说。

显微镜下的

“幕后英雄”

对于普通人来说,病理科会显得有些陌生,因为病理科的医生,很少与患者见面。手术后的标本、穿刺取出的细胞,甚至一块小小的组织,都会被送到这里。经过取材、固定、切片、染色等环节,再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由病理医生作出最终判断。

一份病理报告,能回答最关键的问题:这个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这个淋巴结是炎症还是肿瘤?这个病变属于哪一类、分化程度如何、预后可能怎样?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往往就此展开。

因此,病理诊断被称为“疾病的金标准”。“病理不准,治疗必偏。”这是业内共识,也正因如此,病理诊断比赛并不是“纸上比拼”,而是对真实临床能力的一次检验。

从单纯的诊断走向精准医疗

“病理工作从患者身边开始。”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黄必飞介绍,医生取下的组织标本,首先要放入固定液中,保证结构不被破坏。之后,技术人员会将其切成极薄的切片,染上颜色,才能在显微镜下分辨细胞形态。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再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信息,写出最终报告。这背后少则几个小时,多则数天。

如今,病理诊断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看细胞、看组织”。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等新方法不断发展,能够帮助判断癌种的分子分型、预测药物疗效。例如,乳腺癌患者的病理检测结果,可能直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接受靶向治疗。病理已从单纯的诊断,扩展为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以为病理科离自己很远,其实每个人一生中大概率会和它“相遇”。体检中的息肉、手术中的标本,甚至细小的甲状腺结节,最终都要送到病理科确认性质。没有病理的“最后一锤定音”,很多疾病根本无法确诊。正因如此,病理医生虽然少见于门诊,但他们的工作,却在悄悄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

学科建设与质量管理双管齐下持续深耕

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能够在全省大赛中脱颖而出,源自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与质量管理上的持续深耕。

这是一支有规模、有实力的团队。科室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全国县级医院中少有的大型病理诊断中心。现有员工32人,其中诊断组医师15人,梯队合理,老中青相互衔接。

人才培养上,他们率先推行亚专科制度,将病理细分为呼吸、消化、乳腺、淋巴造血、分子病理等10个方向。年轻医生先要系统轮转,打牢通科基础,再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亚专科,由资深专家“一对一”带教。这让医生既有全面性,又能在某一领域深耕。

培训也不是走形式,日常读片、月度汇报、季度考核、年度进修,层层递进。几乎每一天,年轻医生都在练习如何更快、更准、更稳地识别组织与细胞的细微变化。

在质量管理上,科室坚持闭环机制,病例讨论、诊断实践、结果反馈、质量改进,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自2023年以来,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已连续参加国家癌症中心的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胃癌等八大癌种病理诊断能力验证,合格率百分之百。参与国家及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的HE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等单项考核同样成绩优异。

科研同样是他们的关键词,病理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并发表SCI论著6篇,SCI个案16篇,中华级论著5篇,中华级个案12篇。科研反哺临床,让病理诊断始终保持前沿。

比赛的精彩,只是日常的缩影。“显微镜下的一次凝视、报告中的一句结论,关乎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黄必飞说,作为病理人,真正的冠军,不只是舞台上的一刻闪光,而是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