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年如一日 五星红旗映茶园
记者 汪蕾/文 张辉/摄
万绿丛中一抹红。海拔600多米的婺城区箬阳乡南坑村,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投射在婺南山巅,起伏的葱郁竹林和连绵茶山中,一面五星红旗39年如一日飘扬在茶园竹海中。
1986年,时年53岁的婺城农民邹旺法在家门口用竹竿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那是一面土布印染的旗帜,五颗五角星用一针一线缝制。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邹旺法青丝变白发,从那以后的每一年,他都要升起并收藏一面国旗,让这抹红亮在南山之上。
在邹旺法家二楼卧室的柜子里,那面土布印染的五星红旗作为“传家宝”被整齐叠好放在最上面,厚实的土布面料、细密的手工针脚,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与它一起收藏的是30多面五星红旗,每一面都被小心保存,保持鲜艳不褪色。
当年,小儿子邹金朝到南坑村小学教书。在全校少先队日,少先队员护送国旗、队旗走向升旗台。随着嘹亮的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村小上空。
听罢儿子的描述,邹旺法心潮澎湃。他想,赶上了一个伟大时代,他不能置身其外。于是,他萌发了收藏红旗、记录时代的想法。
“五星红旗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比蜜还甜的生活。”一个普通农民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每一年,邹旺法都要在家举行升旗仪式,老伴陈菊英与儿孙们都是“护旗手”。在迎风飘扬的国旗下,他们会动情地唱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晃,邹旺法92岁,陈菊英88岁了,但在重大节日升国旗的家庭传统没有变。元旦、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大节日,他们都会举行升旗仪式。
箬阳是红军游击队曾经战斗的地方。1935年2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汇合闽浙边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邹家旧宅的楼梯口曾是红军题写“红军来了”的地方。火红的旗帜与标语,在年幼的邹旺法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1942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婺南山区。9岁的邹旺法跟着母亲与村民转移到深山老林里,在山上藏了近半年。1949年5月,16岁的他与伙伴们一起在村里写了很多“解放军来啦”标语,表达婺南山区解放的喜悦之情。
80多年过去了,战火中的苦难记忆依然在邹旺法脑海里清晰浮现,而越来越好的生活也让这个质朴的老人满怀感恩。“每个人都要心怀感恩,热爱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新生活。”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虽然忘记了很多过去的事,但毛泽东同志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的形象比喻印刻在邹旺法心里,他说:“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教育出了一粒粒好种子。”
1958年起,邹家陆续迎来5个孩子。邹家儿孙都扎根于基层一线,为乡村建设、社会发展努力。邹金贵16岁时考上卫校,毕业后扎根乡镇卫生院;邹金朝在父亲的鼓励下做过老师,随后走上农村一线工作岗位。
邹金朝说,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平日里沉默寡言、默默劳作,但一直教导兄妹5人要听党话、跟党走。“我们要把珍藏的国旗,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