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新闻三秒区

“文化+商业”果然与众不同

四牌楼市场:从老牌菜场到活力市集

记者 吴彰义

近年来,菜市场的升级改造已形成一股热潮。位于金华老城区的四牌楼市场近期通过“文化+商业”的深度改造,成为融合地方文化内涵、潮流饮食、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全新四牌楼市集。“爆改”不仅带来了市场环境的焕然一新,还让市场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地标。

升级改造成网红打卡之地

四牌楼市场,这座位于婺州古城附近解放东路25号的菜市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一度显得老旧。周围小区密集,人流量大。然而,这是一个功能单一、以生鲜买卖为主的传统菜市场。正是这些不足,激发了其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

今年,金华市市场发展集团深入挖掘四牌楼市场历史文脉,围绕“烟火叙金华,不买不相识”的核心理念,重现“朝天、经野、通商、惠工”四大牌坊名,完成这场不同寻常的升级改造。

漫步在焕然一新的四牌楼市集,处处可见匠心独运的文化设计:巨大的门头以金华府城图为核心画面,点缀金华地标建筑,以及核心“烟火叙金华,不买不相识”标识。市集内随处可见的趣味标语更是引发年轻人共鸣:“工作酸甜苦,买菜大补特补”“拯救外卖胃的味觉重启键”……

“我们不是在简单改造一个菜场,而是在续写一座城市的故事。”市市场发展集团四牌楼市集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生的四牌楼市集以金华府城图、四牌坊、金华标志性建筑等为元素,提取古城瓦片、婺江水波纹的形态变化,开展相关美学设计。“每一个设计元素都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从金华的文化基因中提取转化而来。”

四牌楼市集升级改造后,以崭新面貌亮相,不仅“颜值”大增,功能也得到显著提升,因而引起广泛关注。

民生刚需与文化体验并重

胡小军在四牌楼市场卖了30多年猪肉。他说,除了做生意,他一直生活在老城区,升级后的市场再现老城区独特的市井风貌,不仅勾起老金华人的回忆,还吸引不少年轻人来市场购物。

“来买肉的很多都是附近的住户,彼此之间很熟悉,像老朋友一样。”有熟客买肥肉熬油,胡小军和对方寒暄几句,并周到地帮对方切好。

在四牌楼市集内,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引人注目——那些别具匠心的方言问候、特产地标海报,让人会心一笑时,为金华感到自豪。一名顾客说,现在的市场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市井小巷。

金华人习惯在菜市场里挑拣最新鲜的食材,也乐于在街头巷尾与熟人寒暄几句。在这里,买菜不只是交易,更是一次次温暖的相遇;逛市集不只为购物,更是对生活本身的沉浸与热爱。

“我们还打算打造老照片墙,欢迎有四牌楼历史风貌、市井交易、民俗活动等老照片的市民向我们投稿。”四牌楼市集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市场发展集团此次改造立足“民生刚需+文化体验”的双重定位,让四牌楼市集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商业空间。这里不仅是交易场所,也是一处社交空间和文化体验地:顾客在挑选新鲜食材时,可驻足欣赏汉字演变墙,也能在“四牌楼”主题区域稍作休息,实现“一日市集,多重体验”,为商业流量转化奠定基础。

多元业态造就活力市集

10月8日,不少市民在市场熟练地挑选着食材。市集的毛石元烤肉店也吸引很多年轻人就餐。二维码支付的提示音、摊主的吆喝声、烤肉的油烟声响成一片,奏出一曲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市井乐章。

据了解,四牌楼市场在1992年、2008年、2013年、2025年经历过4次改造升级。

此次升级改造后,市集的菜场部分依旧以蔬菜、肉类区为核心,粮油、豆制品以及水产类等丰富品类被精心布局在东、北、西三侧。原先隐匿在角落的杂货铺,如今已被整合至西侧,以更为集中、便捷的方式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

另外,市集还进一步增加了两头乌、毛石元烧烤店等10多个业态,融合了购物、餐饮和休闲的多元体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四牌楼市集的成功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本,即通过文化挖掘、设计转译和商业创新的有机结合,传统街市完全可以焕发全新生命力。

四牌楼市集最为可贵的是,它既保留了过去的人情味,又注入了现代的活力,续写“不买不相识”的城市新叙事。